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国产女主播一区二区-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www.hz-victory.com

`
行業新聞

內地房企“后生可畏” 香港房企如何在內地市場突圍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證券時報       時間:2017-12-27


      曾幾何時,香港房企對內地市場而言是一個令人敬畏的存在,特別是在深圳,到處都有港味十足的項目。然而,伴隨著內地經濟飛速發展,房地產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如果說內地房地產市場已從“黃金時代”走進“白銀時代”,那么,被認為風格保守的香港房企在這里是繼續守江山還是重新打江山?

  花無百日紅,還是來日方長?

  縱觀深圳房地產發展的歷史,中間總是離不開借鑒香港經驗的印記。上世紀90年代,香港房企在深圳乃至整個內地市場可謂風生水起,但近年來,在京派、粵派、滬派、閩系等內地房企南征北戰、西擴東進的同時,香港房企式微的印象正在定格,內地房地產市場的格局與話語權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時,被認為風格保守的香港房企該如何在內地市場突圍?

  深圳樓市的“香港印象”

  在高房價的深圳,有一個港味十足的項目20年來價格基本沒有發生變化,這說明了什么?

  我們不妨從深圳一個項目說起。

  深圳市羅湖區的人民南片區,可謂全深圳最接近香港以及港味最濃的地方,從這里遍布的港式茶餐廳、按照香港風格打造的深圳最早一批高層商品樓就可以略知一二。有調查顯示,羅湖區的人民南片區香港購房者占比甚至接近50%。

  深圳現在很多上世紀90年代蓋的高層住宅,都是香港當時很流行的鉆石戶型,可見當時港資在深圳樓市的影響力。

  黃輝是香港人,在深圳居住已經近20年,但當年來深圳買房的經歷還歷歷在目。“我第一次來深圳看房就是人民南的匯展閣,當時關口物業備受香港人喜愛,所以匯展閣賣得很火,最高峰時一度賣到接近每平方米兩萬港元,基本都賣給了香港人和外籍人士,而當時羅湖區的普通住宅均價僅每平方米4000~5000元左右。”黃輝回憶道。

  已經在羅湖區從事十幾年中介生意的成先生告訴記者,匯展閣作為酒店式公寓,今天看起來很普遍,但在當時把酒店跟住宅聯系起來可謂新潮,這也是學習香港的模式。“用酒店的房租來指導房價,因為沒有可比性,所以當時就賣得比較貴。”

  記者調查發現,如今匯展閣的多數樓層被王子客棧用作酒店,其他樓層既有寫字樓,也有用于出租的公寓,目前有多套公寓對外放賣,價格在每平方米2.5萬元左右,在如今羅湖區平均房價超過每平方米5萬元的背景下,反而成為了“價格洼地”。“100萬能買40平方米的公寓,看起來似乎很誘人,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這里的管理費高達每平方米20多元,酒店、辦公、住宅三者摻和在一起,很多人買來也是返租給酒店等,所以居住環境一般。”成先生說。

  記者調查發現,匯展閣開發商當時將其轉手給大中華國際實業,大中華對之進行重新規劃和定位之后,1997年以小戶型酒店式公寓的面貌重新入市。

  由此可見,這個曾被許多香港客戶青睞以及按照香港風格打造的項目,經過20年的時間之后價格幾乎沒有變化,與深圳翻了超過10倍的平均房價相比,顯得格外“刺眼”,也給這個“港味十足”的項目帶來了不一樣的味道。

  其實,從羅湖區的佳寧娜廣場,到福田區黃埔雅苑,香港開發商在深圳留下了許多“港味十足”的知名項目。就連依舊是深圳知名地標的地王大廈,在建設和管理過程中也處處體現港式風范。公開資料顯示,1992年深圳首次以國際公開招標形式有價出讓土地使用權,對深圳黃金地段蔡屋圍地王公開招標,時任深業集團董事長的許揚看準了這個項目,決定聯絡著名建筑公司熊谷組(香港)有限公司與深業聯合參加投標。

  1993年,和記黃埔獲準入股深圳鹽田港,共同投入60億元建設集裝箱碼頭;同年簽約的北京東方廣場,成為李嘉誠在內地投資房地產的標志。新鴻基也是最早進入內地的一批港資企業,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北上廣多地購置地產物業。可以說,香港房企進入內地市場之際,內地房地產市場剛剛起步,在那個“資金說話”的年代,香港房企具有豐厚的財力,通過大量拿地方式,伴隨內地經濟發展,賺得盆滿缽滿。

 激進與保守

  如果說深圳是全國的“樣板房”,那么,香港則是深圳的“樣板房”。至少,曾經是。只是,對香港房企而言,內地房企可以說是“后生可畏”。

  深圳乃至整個內地房地產市場的起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發端于對香港的學習和摹仿,然后才開始不斷進行創新。無論是制度——包括土地出讓制度、商品房銷售制度、按揭制度、上下游產業鏈的完善,產品——包括超高層建筑的出現、園林的營造,還是營銷方式——樣板房、售樓處等等,深圳在過去都是跟著香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如果說深圳是全國的“樣板房”,那么,香港則是深圳的“樣板房”。至少,曾經是。

  記者調查發現,在最鼎盛時期,如2007年,長江實業在內地的業務共32個項目,土地儲備超過1860萬平方米;恒基地產的土地儲備達到1400萬平方米。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香港房企固有的開發速度緩慢、策略較為保守等特點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他們每年在深圳乃至整個內地市場推出的樓盤銷售數量極為有限。

  “這幾年,深圳市場上香港開發商的項目越來越少了。”黃輝如是說。

  記者查閱長實地產2017年中期業績報告發現,長實地產在內地可開發土地儲備不升反降,僅余1.14億平方英尺(約合1060萬平方米)。作為香港老牌四大房企之一,恒基地產近些年在土地市場表現相對冷靜。恒基地產2016年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恒基地產土地儲備為2410萬平方呎(約為223.9萬平方米)。

  這與內地房企的快速拿地、高桿杠、快速開發、快速回籠資金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碧桂園以2260億元的拿地金額繼續位居榜首,萬科以1634億元穩居第二位,保利以1282億元居第三位。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內地拿地最積極的50家房企合計拿地金額達20982億元。

  長實地產年報顯示,2016年長實地產的收入總額為699.1億港元,同比增加18.91%。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內地房企在調控下依舊實現逆勢增長。截至11月,千億銷售規模房企陣營已經達到14家,其中碧桂園成為首個銷售規模破5000億元的房企,全年有望接近6000億元。

  對香港房企而言,內地房企可以說是“后生可畏”。不僅如此,即便是在香港房企的“大本營”,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內地房企涌入香港市場“跑馬圈地”,令香港本土開發商面臨挑戰。截至今年8月,香港推出6塊住宅地皮,其中5塊被內地房企斬獲。以可建面積計算,內地房企投得的土地面積占比高達95.9%。

  高力國際廣州分公司董事總經理、華南區辦公樓服務部負責人馮文光認為,早期香港房企進入深圳等內地市場,背后都有許多優惠的政策以及建設祖國的“使命感”,香港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也給內地市場提供了參考的模板。如今,香港房企在過去的資金優勢、政策優勢都已逐漸消失,而內地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此外,香港房企逐漸“褪色”的原因,其實還包括香港房企與內地房企在成本利潤的計算方式上的差異:一般來說,香港的地產公司開發周期都比較長,資金周轉也比較慢,這和香港土地稀缺的市場環境有關。但放在內地市場,這樣的運營模式完全不合適,提高資金周轉,快速開發、快速回籠資金才是主流模式。除此之外,稅費計算上的差異也是因素之一。總體來看,香港房企沒有內地房企那樣“進取”,特別是在地價“面粉貴過面包”的背景下,香港房企多數會選擇謹慎觀望。

  記者調查發現,香港房企與內地房企的資產負債率大相徑庭:2017年半年報顯示,萬科的資產負債率為82.66%,碧桂園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8%。相反,長實地產的資產負債率為32%,恒基地產的資產負債率為27%,九龍倉的資產負債率為24.02%,新鴻基地產的資產負債率僅為22.3%——也許是因為經歷過市場風暴,才能體會到“黑夜”的可怕。

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同樣面對一塊土地,香港房企是一盤戰略,沒有全局戰略,總是考慮這塊土地劃不劃算,如果不賺錢就不投了,是一個地盤在算賬;內地房企則是整盤棋考慮,為了戰略進攻,哪怕不賺錢也要拿下土地。

  “在香港拿地時,內地開發商愿意少賺一點錢,這點很重要。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內地開發商在拿土地的時候都能戰勝香港開發商,這跟地產估值的方法有關。”施永青認為,這是港企慢慢結束開發方面的原因,他們在經營、收租方面會扮演更多的角色。

  生存法則:

  再打江山還是繼續守江山

  近幾年來,李嘉誠頻頻拋售內地及香港資產的消息屢見不鮮,但并不是所有香港房企都選擇退讓,其實各自都有屬于自己的生存法則。香港房企的風格保守?并不全是。

  從內地市場表現來看,無論是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地產、李兆基旗下的恒基地產、郭德勝家族的新鴻基地產還是鄭裕彤家族的新世界,或許是戰略的調整,或許是市場的選擇,這些“引路人”一定程度上都已被超越。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內地房企與香港房企的一進一退,彰顯了內地房地產市深刻的時代變遷。

  近幾年來,李嘉誠頻頻拋售內地及香港資產的消息屢見不鮮,且涉及多個業務領域。如果說風格保守是香港房企的“A面”,但并不是所有香港房企都選擇退讓,各自都有屬于自己的生存法則,展現出激進的“B面”。

  一邊分拆九龍倉置業赴港上市,一邊接連在內地拿地,今年的九龍倉無疑是最受關注的香港房企之一。九龍倉此前分拆旗下包括海港城、時代廣場等6家香港商場組合命名為九龍倉置業,以介紹形式上市。有市場人士認為,將香港的投資物業分拆出去后,九龍倉或將致力于內地房地產市場。

  近期,九龍倉集團在內地拿地的確開始頻繁起來:9月初,九龍倉集團在蘇州奪得幾宗地塊,緊接著又以62.6億元總價及16%自持面積比例拿下北京豐臺區的一宗住宅地塊,該宗地塊溢價率達到49%,因此九龍倉的此次出手被業內評價為“難得”且“開發壓力大”。

  不只是九龍倉,另有新世界發展、恒隆等港資房企也頻頻表達了對內地市場的重點關注。記者調查發現,今年以來,不少香港房企都在內地土地市場上有所收獲,包括恒基地產在上海和蘇州斬獲土地,新世界在廣州和北京也有所收獲。

  在第一太平戴維斯北京項目及開發顧問部董事兼負責人熊志坤看來,內地房地產市場的潛力依然被業內看好。香港房企多是謹慎、保守,市場規模也相對較小,面對內地房企的積極擴張和自身不斷下滑的銷售額排名,香港房企不得不做出改變。

  此外,香港房企在運營商業地產方面經驗豐富,如恒隆、太古、九龍倉等都是商業地產商中的佼佼者,許多港資房企將目光投向商業地產投資。早在2015年初的業績會上,九龍倉就宣布,未來商業地產是九龍倉在內地發展的重點。

  也有香港房企選擇在香港、內地兩大市場中“轉向”。就在今年9月,信和置業以87.68億元的代價將其在成都的唯一的項目——信和·御龍山80%股權轉售予華僑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項目出售之后,信和置業在內地的項目已所剩無幾,而高峰時期信和置業曾有63%的土地儲備位于內地。不過,就在近日,香港中電集團宣布,將與信和置業合作重建位于旺角的中電舊總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信和置業已在香港連掃7宗地塊,涉及金額達400億港元,為歷年之最。要知道,香港房價在調控背景下依舊不斷創下新高。

  由此可見,香港房企風格保守?其實并不全是。

  美聯物業全國研究中心總監何倩茹表示,在香港房企的進退中可以看到,他們更加務實,當物業達到一定的回報率時,他們便可轉手,而不會無止境地追漲。所以在這個生意經里,香港房企會不停地尋求買入、賣出的機會,以賺取利潤。馮文光表示,如果說打規模戰,香港房企可能不如內地房企,但打造精品以品質取勝,無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許多人認為,內地房地產市場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如何面對新的“白銀時代”,不管是香港房企還是內地房企,究竟誰主沉浮,下一個十年方可見分曉。

 

轉載免責聲明:凡本站注明 “來源:XXX”的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系本站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不作商業用途,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本站采編中心刪除謝謝。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