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正式啟動以來,各地水利、高速公路、城市軌道、農業等各類PPP項目加速推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我國已進入開發階段的PPP項目達6778個,總投資額約10.1萬億元。然而,與項目數量、投資規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PPP項目落地率僅為20%—30%。
促進民間投資不僅有利于穩增長、保就業,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發展升級的重要內容。當前,民間投資增速有所回落,必須采取有力措施促進民間投資回穩向好。如何打消當前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的顧慮?如何充分發展第三方評估機構、客觀全面評價地方政府推出的PPP項目?如何讓社會資本能夠充分了解項目風險和收益的真實情況?在11月1日—2日,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和上海金融業聯合會聯合舉辦的2017第三屆中國PPP融資論壇上,記者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多方采訪。
為什么提到產業新城PPP,就會想到華夏幸福
在如今大熱的產業地產領域,一提起產業新城PPP模式,很多人腦海里反映的典型案例是“我愛北京天安門正南50公里”的固安產業新城。
2002年,華夏幸福與固安縣政府以PPP模式合作開發建設運營固安工業園區。彼時,擺在固安縣政府和華夏幸福面前的,是很多經濟欠發達小城鎮需要破解的PPP合作難題:如何共贏?讓民企單做工業園區開發,縣財政實力薄弱,基礎設施配套跟不上,很難筑巢引鳳,投資很可能打水漂;讓民企只做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運營,財政還是負擔不起,企業回報也難以兌現。于是,他們創造性地探索出一套針對固安經濟發展的“全流程綜合性整體解決方案”,也就是“產業新城PPP模式”。
“華夏幸福產業新城是一個以規劃為引領,各項功能有機統一的完整的公共產品。”華夏幸福執行總裁吳中兵在論壇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它既不是單一的、孤立的PPP項目,也不是簡單的單體項目的累加,有效地克服了單體項目短期效應的弊端,發揮了整體效益和長期運營效果。他介紹,這一模式采用市場化運作機制,包含了規劃設計、土地整理、基礎設施建設、公共配套建設、產業發展、城市運營六大服務。其中,產業服務是核心。
“華夏幸福以產為魂、以城為體,將產業發展服務作為產業新城的內在靈魂,扭住不放、深耕細作。”吳中兵介紹,華夏幸福組建了全球最大的4600多人的產業研究和發展團隊,堅持“全球技術—華夏加速—中國創造”的創新鏈條,聚焦十大重點產業,在合作區域打造創新產業集群,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以固安為例,目前,新型顯示、航空航天、生物醫藥三大產業集群已經形成,其中,投資300億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六代AMO? LED新型顯示項目,預計明年實現量產,將徹底打破日韓壟斷,發揮龍頭引領和聚集作用,推動固安打造千億級新型顯示產業集群。
15年來,固安縣財政收入從2002年的1.1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80.9億元,截至2016年底,入駐企業近580家,項目簽約投資額近1400億元,實現固安從一個農業縣到現代化工業縣的轉變。
進一步規范PPP改革,推動縣域經濟轉型發展
關于PPP未來走勢,本次論壇上,財政部副部長、PPP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史耀斌表示,經過四年努力,PPP改革取得了預期成果,建立了“五位一體”制度體系,形成了一個統一的PPP大市場,落地一大批支持轉型發展和民生保障項目。PPP改革促進了行政體制、財政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了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業態的創新,在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統籌政府和市場兩個資源方面,進行了先行先試的探索。
相關部門釋放出的強監管信號顯示,PPP投資已從重視項目落地數量轉為重視其落地質量。在清理項目庫的同時,財政部表示還將積極鼓勵支持好的、規范運作的項目。
在過去15年間,以固安產業新城為代表的PPP項目,通過社會企業參與產業規劃運營,實現了財政收入的大幅增長,固安也因此成為踐行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業態的雙創新的樣本城市。
除固安的成功實踐,華夏幸福還在河北大廠、南京溧水、浙江嘉善等11個省市多個地方建設了產業新城,均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平衡,面臨產業結構單一、創新驅動能力不足等問題,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現縣域經濟轉型發展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吳中兵表示,華夏幸福產業新城PPP模式對于推動產業發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以及民生改善具有重要作用。而這一觀點在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發布的《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白皮書》中得到了數據支撐。
《白皮書》數據顯示,浙江、江蘇、山東等省份上榜的縣市與各省財政廳公布的PPP項目屬地有很高的重合度:在浙江,義烏、諸暨、溫嶺、瑞安、平湖、海鹽等城市均出現在雙名單中。
此外,江蘇上榜的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與山東上榜的龍口市、即墨市也是善用、活用PPP模式的城市。
華夏幸福產業新城PPP模式究竟為何能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之一?吳中兵解釋,一是利用產業服務和城市運營方面的經驗和資源,補齊了縣域發展中資金、人才、技術、能力等方面的短板,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二是通過PPP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出社會資本參與城鎮綜合開發的新路子;三是堅持科技創新和資本創新雙輪驅動,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重點,以龍頭項目為牽引,加速項目落地,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為區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能。
史耀斌表示,未來PPP改革一方面將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加強市場能力建設。配合做好PPP條例等制定工作,統一頂層設計。出臺PPP稅收政策,制定金融支持政策,完善要素市場化定價機制。加強市場自律建設,規范第三方專業服務市場。規范創新并重,堅持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加大違法違規問題查處力度。嚴格規范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把好關口。創新優化風險分配,有效化解管理風險。統籌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創造公平有序的營商環境,提高民營企業參與度。
“PPP模式很有前景,仍然要突破‘企業在參與過程中是短視的,還是眼光長遠的’‘參與社會企業需要具備專業能力’等諸多問題。”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主任焦小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