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昨日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部分省市房地產工作座談會。此次會議強調,要完善土地供應管理,防止高價地推漲房價。
今年以來,一線城市土地供應明顯增加。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四大城市供應的住宅用地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宅地供應量。與此同時,在供應提升的情況下,土地成交均價和溢價率持續降低。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表示,在這樣的土地政策下,過往“面粉貴過面包”的現象得到了有效緩解,一線城市的新房價格也得到了穩定,進而帶動了二手房乃至整個樓市預期的穩定。
數據顯示,截至11月17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在2017年供應的住宅用地已經達到228宗,這一數字較2016年全年增長了50%。四大一線城市,尤其是北上廣三個城市在2017年的宅地供應力度明顯加大。
雖然2017年四大一線城市的宅地成交量在增長,但成交的樓面均價、土地均價以及溢價率卻在下滑。截至11月17日,北上廣深的宅地成交樓面均價為16208元/平方米,環比2016年下降2.2%;成交土地均價為32642元/平方米,環比2016年下降4.8%;平均溢價率則僅有19.04%,較2016年66.9%的高平均溢價率下降了47.86個百分點,近8年來僅高于2011年的平均溢價率。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認為,“從前11個月北京土地市場看,土地溢價率在明顯下調,平均住宅用地溢價率是26%。而11月單月北京宅地溢價率甚至跌到了8%,除了石景山一宗地塊溢價率19%外,其他地塊溢價率基本都是零溢價”。
據同策研究院監測,今年不少城市賣房都要按當地政府批準的價格來賣。這一限價措施2016年在南京、蘇州等地首現,2017年則已經推廣到了全國十幾個城市。因此,有些房企迫于資金壓力或是拿地必須動工的時效限制影響,“虧本買賣”也只能硬著頭皮做,而且現在市場上也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苗頭。
同策研究院也表示,以閩系房企為代表的激進型房企在過去激進拿地,頻頻制造“地王”,甚至個別房企的拿地金額已明顯超過銷售金額,房企拿地能力嚴重透支。這類房企在今年銀行信貸緊縮的市場背景下,此前以高周轉策略回籠資金的手段失靈。同時,資本市場融資成本居高不下,此時,這類企業拿“地王”的快感不在,已經受到資金鏈瀕臨斷裂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