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研究中心統計,2000年長春歐亞賣場成為大陸第一座巨型購物中心,直至2009年每年新增的巨型摩爾基本維持在1至3家之間低量波動,典型項目如上海正大、廣州正佳、東莞華南摩爾、北京世紀金源、沈陽興隆大家庭、上海五角場萬達、上海百聯中環等,由于當時國內品牌數量稀少,加之當時消費力較低,多數巨型購物中心經歷了較漫長的培育周期。
2010年至2013年間,隨著各地購物中心的大量增加,每年巨型購物中心的開業數量同步增加到4至6家之間。
2014年起,隨著華潤、月星環球港、步步高、銀泰、茂業、龍湖、金鷹、SM、武商、韓國樂天、紅星愛琴海等大鱷相繼涌入,巨型購物中心新開業數量一路由11家攀升至今年的20家(含四季度計劃開業項目),其中GFA面積30萬平方米以上的超巨型摩爾今年將達到4家,其中南京金鷹世界GFA面積高達48萬平方米,GLA面積30萬平方米。
北京國貿、重慶龍湖時代天街、廈門SM、武漢武商摩爾、長春歐亞賣場等項目均通過不斷擴建而成為巨無霸。
連一向謹慎低調的香港新世界、九龍倉、新鴻基、新加坡凱德、日本永旺如今也紛紛投重金于巨型購物中心如沈陽K11、長沙IFS、上海徐家匯中心ITC、凱德蘇州中心、青島永旺夢樂城……
綜合來看,業內認為10至15萬平方米的大型購物中心性價比最高,既具競爭力又能有較好的財務回報,導致大型購物中心由于數量激增,導致部分城市出現近距離白熱化競爭。
另一方面,2萬至3萬平方米小而美的社區鄰里型購物中心由于黏性高無需高額營銷費用也被廣泛看好,那為何投資巨大且面臨諸多挑戰的巨型購物中心近年卻為何不斷激增?
原因如下:如今大型購物中心遍布一二線城市,巨型購物中心憑借面積大可以配置更多更全的業態和特色品牌,且巨型購物中心用地往往由于競爭者少而拿地單價成本較低,更主要的是如今購物中心競爭激烈,吸引客流的重大砝碼在于持續進行各類推廣活動,無論營銷費用還是專業團隊的成本支出,巨型購物中心相對于大型尤其中型購物中心更容易分攤至租金收入中。
同樣的原因令海外同樣頻現新的巨型購物中心,諸如日本越谷永旺湖城、韓國Starfield Hanam與首爾第二樂天世界、美國邁阿密American Dream Miami、法國巴黎歐尚歐洲城Europa City……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由于特殊的熱帶氣候和偏愛消費的國民特性導致當地巨型購物中心同樣甚是熱鬧。
雖然巨型購物中心擁有如上三大優勢,但巨型購物中心對發展商資金、團隊、操盤運營能力的要求也數倍于大中型購物中心,事實上,國內最早的那批巨型購物中心探路先鋒如今大多轉為專注于大中型購物中心,故針對此輪巨型購物中心開發熱潮的效果尚待觀察。
備注:SUPERMALL巨型購物中心近年來日益增多,不斷有號稱亞洲最大全球最大的項目開業。但由于國際國內標準不統一并無法比較,真正的巨型購物中心當是GLT可租賃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大致相當于扣除室內停車場、金街及綜合體的賓館與辦公樓后購物中心GFA商業建筑面積在18至20萬平方米之間的項目。如加上室內停車場(北美的購物中心往往擁有巨大的室外露天停車場)、金街及綜合體的賓館與辦公樓,則幾乎相當于國內幾十萬上百萬平方米規模的綜合體。事實上,國內很多所謂亞洲最大全球最大購物中心名不副實。
近年來中國巨型購物中心及超級購物中心開業數量對比
總結:購物中心不是越大越好,更不是越小越好,只有根據商圈實際輻射能力、交通與周邊客群密度等多維因素科學制定最適合的商業規模,可以根據商圈發展步伐,分期建
本文轉載自聯商網&搜鋪網——ALAN66,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