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無霸還是那個巨無霸,麥當勞中國卻已經不叫麥當勞。
在完成交割三個多月后,麥當勞中國新公司的名字已于最近變更為“金拱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拱門”)。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早在今年8月24日,麥當勞中國的投資者名稱便已由“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變更為“金拱門中國管理有限公司”。
“只是改個名字而已,對消費者來說完全沒有變化,而且并不涉及到中國市場戰略的轉變,我們目前的重點還是開店。”麥當勞中國公共關系副總裁許穎婷如是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8月8日,麥當勞中國在上海召開一場聲勢浩大的發布會,除宣布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及香港的麥當勞餐廳全部轉化為特許經營外,麥當勞中國還宣布了中國內地“愿景2022”加速發展計劃,即預計到2022年底,中國內地麥當勞餐廳將從2500家增加至4500家,開設新餐廳的速度將從2017年每年約250家逐步提升至2022年每年約500家。
在此之后,牽恒大、挽碧桂園,聯中海,麥當勞中國頻頻“觸”房。
麥當勞中國方面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最近麥當勞在房地產方面的舉措都是為了增加開店速度,“5年內會增加2000家店,所以正在加大發展的速度”。
與房企合作的要點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愿景2022”顯示,預計到2022年,約45%的麥當勞餐廳將位于三四線城市。
今年上半年以來,碧桂園、恒大頻頻在核心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城市增加土地儲備,區域范疇覆蓋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中海地產則在寫字樓市場頗具優勢,與這三家知名房企合作,麥當勞的野心不言而喻。
一天開一店
10月25日,麥當勞(MCD)發布第三季度年報,其第三季度的總營收為57.5億美元,按年下跌10%,凈利潤為18.8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8%。
也是自本季度起,麥當勞內地及香港的門店營收不再計入麥當勞整體的年報中,這也是麥當勞本季度營收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該筆交易也為麥當勞帶來大約8.5億元的收入,這也使得公司在本季度的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增幅顯著。
麥當勞財務總監Kevin Ozan表示,麥當勞中國市場的交割進度比原計劃快了近一年,新的業務架構可以削減營運開支。
2016年,麥當勞與肯德基這兩個外資快餐巨頭紛紛對其中國業務作出調整: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中國以相同比例贈股的方式拆分中國業務,在此期間引入大名鼎鼎的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而麥當勞則將其中國內地及香港業務20年的特許經營權出售給中信股份、中信股份及凱雷資本,麥當勞在新公司中占有20%的股份。
從調整方式和對“中國合伙人”的選擇上,不難看出這兩家外資巨頭目前在中國市場發展的主要目標。至少,麥當勞將想要快速開店進行規模擴張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2016年底,麥當勞方面宣布將在未來五年內于中國內地及香港開設1500多家新餐廳,而在今年8月的“愿景2022”計劃中,五年規劃已變成2000家新餐廳。這也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幾乎每天都會有一家新的“金拱門餐廳”開業。
門店加速下沉
交割完成后,麥當勞中國擴張進程加速。
8月14日,麥當勞同恒大地產簽訂長期戰略協議。根據協議,麥當勞將在恒大全國范圍內的地產項目上開設麥當勞餐廳,恒大為麥當勞優先提供選址,麥當勞也將發揮其品牌效應,加強恒大各地產項目的商業配套。
9月22日,麥當勞又同碧桂園集團簽訂了類似的協議。
麥當勞與恒大以及碧桂園的合作主要為了更好地拓展四線市場,預計到2022年底,將有約45%的麥當勞餐廳位于三、四線城市。
幾天后,麥當勞又同中海地產簽訂戰略協議,其中麥當勞中國的“新東家”中信股份持有中海地產約10%的股份,為中海地產第二大股東。該合作也被視為麥當勞中國鞏固一線市場之舉。
麥當勞提供給時代周報記者的資料顯示,中海地產將在已布局的60多個核心主流城市的商業綜合體、社區商業、寫字樓等板塊與麥當勞展開合作,“其旗下眾多位于一線城市優質地段的項目賦予了這次合作充分的想象空間和成長潛力”。
許穎婷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與地產商的合作會讓麥當勞在新店選址方面更具競爭力,這也是麥當勞的優勢之一。
“現在麥當勞開店,錢和地址都不是問題,我們要注重店的質量,而非僅僅門店的數量,而且麥當勞在門店方面的擴張是逐漸加速的,我們也會不斷做出修正。”許穎婷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與此同時,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集團亦將目光瞄準了極具發展潛力的三四線城市。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肯德基與麥當勞在中國市場已經深耕了三四十年,在一二線城市增長的空間有限,未來若想進一步發展,門店下沉會是重點。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化提速也意味著“洋快餐”在三四線城市將大有可為。
本土化思考
1990年10月8日,麥當勞在中國內地開設第一家門店,比肯德基的第一家中國內地門店晚了近三年。
在進軍中國之后,兩個“洋快餐”巨頭采取了不同的發展策略:肯德基快速下沉,努力迎合中國市場;麥當勞穩扎穩打,堅持其美式特色。
20多年后,如今的肯德基門店數量約是麥當勞的兩倍。
詹姆斯·華生在《金拱向東—麥當勞在東亞》中寫道:“麥當勞要進一步擴展,就需要一方面將食物和組織方式本土化,把自身轉化為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麥當勞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時至今日,麥當勞也開始在菜單上加入米飯等本土特色的飲食。
對于麥當勞來說,在中國內地及香港市場實現全面特許經營的意義也許并不僅僅在于開店和菜單,麥當勞中國可以因此深扎中國市場,并采取更適合中國內地及香港市場的戰略。
麥當勞在幾十年的發展中浮浮沉沉,其獲得增長的主要手段無非增加門店、改善菜單、升級門店、增加營業時間等。自2014年以來,麥當勞業績不振,其管理層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項便是在全球范圍內增加特許經營的比重。與此同時,麥當勞也加大了對附加值較高的“麥咖啡”業務的推廣力度。
從麥當勞最近兩個季度的財報來看,這家全球最大的快餐企業似已走出業績下滑的陰影,在投資者會議上,麥當勞的管理層表示,冷飲料超值促銷計劃等改善菜單的行為是提振第三季度業績的主要原因之一。
許穎婷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未來麥當勞中國的重點仍是漢堡業務,麥咖啡并不會成為一個獨立的業務。
本文轉載自時代周報,作者李宛珊,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