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地住宅市場調控頻出,到部分重點城市逐步出讓租賃地塊,房地產行業正面臨重大行業變革。如何在住宅地產之外尋求新的增長,商業地產正成為房企又一個著力點。
今年7月,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在半年業績會上,一反過去看衰內地整體商業零售環境的論調,認為商業地產寒冬正在過去,一線正在恢復、二線還需時間:“中國商業市場還有二三十年好光景,長遠來看很樂觀。”
在此前數年時間里,由于經歷了一輪百貨業的倒閉潮,傳統商業地產一度被認為至瀕死邊緣。除了整體“L”型經濟的影響外,線上購物、電商行業沖擊,被傳統商業地產視為洪水猛獸。
然而,面臨網絡沖擊,商業地產的轉型和多方位結合,正帶給行業新的契機。在近期的一場內部論壇上,多位商業地產業內專家認為,互聯網形態下,將線上線下結合,實現商業跨界,進行場景營造,是目前新商業生態發展的趨勢。
“互聯網進入商業領域,以及物流供應鏈的完善帶來消費者、客群的變化,不僅是中國,也是全球實體商店都在面臨的巨大挑戰。”華潤置地高級副總裁、華南大區總經理孔小凱認為,當下的實體商業開發、運營商,正面臨著四個挑戰。
“第一,消費人群發生巨大變化,80后—00后成為消費主力,消費方式和訴求都和60后—70后又很大不同;第二,互聯網深入到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當中,就形成連兩個趨勢:整體場景營造,以及實體商業線上化。”
孔小凱認為,現在已經不能簡單將互聯網看作對手,而是技術手段和工具,零售商開始投資全渠道模式,線上線下并舉,例如宜家、紅星麥凱龍等傳統線下運營商開設了網上商城,亞馬遜、阿里等電商也開設了線下實體“無人店”。
另外,在聚焦傳統優勢的同時,觸角延伸至其他領域,探索新的跨界空間,也是商業地產當下面臨的挑戰。“還有一個挑戰商業地產人生死存亡的考驗,就是去庫存。”孔小凱認為,經過近10年的推進,中國商業地產體量目前有超過5億平方米,很多重點城市人均商業面積已經超過東京、巴黎等世界一級城市,是這個行業面臨的極大挑戰。
為了應對上述挑戰,華潤置地也對旗下商業項目進行調整,例如在青島萬象城設計了一萬平方米的運動公園場景營造。另外,在會員基礎上建立一個大的數據平臺,進行華潤集團內的業務整合,同時跨界文化體育和營業,統籌文化公司,進行多方位嘗試。
香港置地集團執行董事、中國區總裁凌常峰也認同互聯網下商業調整結合的觀點。由于香港置地超過百年的商業運作經驗,使得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在商業行業當中要保持應需而變:“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互聯網,但是前人就沒有遇到過挑戰嗎?從商業街到百貨公司,從百貨公司到購物中心,也是時代的變化。”
雖然互聯網滲透消費,然而實體商業的明顯的競爭優勢也在逐步顯現。雷軍在采訪中就曾流露出對過去幾年忽略線下的懊悔,他認為,體驗感和及時性,是線下商業無法替代的優勢,電商物流再快也實現不了。
但他也指出,在商業地產尋求多元化和多嘗試之下,“量力而行”就變得很重要。他透露,現階段體驗性業態的利潤率是大大低于零售業的,這是商場普遍面臨的問題。所以商業地產公司一定要有健康的資產負債表,長期資金成本要控制在3%以內,才可以支撐起一個獨立創造發揮優勢的商場:“國內現在一些開發企業借短債做長線投資,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因為在財務重壓之下,經營會完全變形,走向一個不可測的方向去。”
盡管行業內普遍看好國內商業發展前景,同時有著和技術結合的良好條件,但是國內商業表現對標國際一線,在一些領域上依舊有很大差距。上海盤古房地產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海認為,國內商業彎道超車的情況多,但屬于自身沉淀的少。這和凌常峰的觀點一致:“國內沒有商業獨創性概念,顛覆性創新的人不夠。商業地產也好,業界也好,填得內容大部分還是別人的。”
不過對于未來,商業地產從業者還是表達出信心。凌常峰認為,空間有價值并且不會消亡,只是我們在里面填什么內容放什么東西。面對行業變幻,始終只有消失的商家,沒有消失的商場;只有消失的公司,沒有消失的行業:“能不能創造業態和需求,是這個時代遇到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