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鮮電商行業迅猛發展,特別是2015年以來,生鮮電商更是成為各家爭霸的主戰場之一,各路投資可謂“風起云涌”:京東領投天天果園;阿里布局易果網;中糧我買網則完成C輪融資,再獲得包括百度和泰康人壽在內的2億美元左右投資金額。一時間,生鮮電商真正成為風口。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4000多家生鮮電商,諸多行業企業從不同維度切入生鮮電商市場。2017年上半年,中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為851.4億元,預計2017年底,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1650億元。
然而,由于成本居高不下、配套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等因素,4000多家生鮮電商僅1%盈利,剩下的4%持平,88%虧損,7%巨額虧損。
與此同時,生鮮電商的頭部效應開始出現,從QuestMobile數據來看,2017年7月生鮮電商月度活躍用戶規模TOP5 APP, 大部分實現了100%以上的同比增長,其中包括了多點、 每日優鮮、 京東到家 、本來生活、 盒馬。而中糧我買網、順豐優選、愛鮮蜂、易果生鮮的MAU(月活躍用戶數)則大幅下跌,同比下降率均在兩位數。顯然,這些數字背后體現了生鮮電商APP用戶向頭部應用集中的趨勢,同時也加劇了頭部公司之間的相互競爭的態勢。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生鮮電商行業目前已經進入最危險的洗牌淘汰階段,大量的資本玩家陷入瓶頸,而在2018年將會成為生鮮電商轉虧為盈的黃金年代。
當前,雖然九成以上的生鮮電商企業都在虧損,也有不少企業關門倒閉,但是作為人們日常飲食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鮮電商仍然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
對于生鮮電商的未來前景,易果生鮮董事長金光磊稱,“不到1%的滲透率足以說明問題,關鍵是企業要做好供應鏈”。據金光磊介紹,易果生鮮正通過自建物流配送體系“安鮮達”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隨著服務升級,平臺將會做得更多,“易果生鮮正在從一個垂直生鮮B2C電商,向生鮮全鏈條的運營平臺轉換”。這個轉換背后真正的核心就是,讓更多的數據從用戶端走向生產端,讓更多的生產數據從生產端走向用戶端。
在食行生鮮CEO張洪良看來,生鮮電商一定是一個大平臺,“因為它是高頻的,會構建大的用戶基數,有了高頻就可以獲得中低頻品類,這是為數不多的大平臺機會”。
生鮮電商一定是有機會的。在菁葵投資合伙人蔡景鐘看來,因為生鮮電商管理鏈條非常長、難度非常大,同時包括食品安全等問題,未來主流一定是優秀的傳統零售企業與線上企業結合起來,“關鍵還是解決供應鏈問題,提高效率、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