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10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購物中心在電商時代是如何生存和發展的
2017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中國的網絡購物蓬勃發展,從每年猛增的快遞業務量中就不難看出中國人網購的熱情。然而,在電商時代下,傳統的購物中心又是如何生存的呢?
其中指出中國購物中心目前在向生活方式過渡,也就是說注重人們不能從網購中獲得的東西——體驗。
文章提到,世界知名房地產咨詢機構仲量聯行(JLL)曾做過一個調查,他們的調研人員在中國多家購物中心門口“蹲守”,計算拎著東西離開商場的消費者數量。結果發現,在一個典型的中檔綜合購物中心,大多數顧客都是空手而歸,這也就佐證了“許多人逛商場的目的是去休閑、社交、獲得體驗,而非買東西”這一觀點。
文章還指出,電商對傳統零售業產生極端影響的說法毫不為過。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15.5%的零售業銷售額來自網絡,總計7520億美元(約合4947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2%。此外,2016年有5億中國人網購,網購牙膏這類快消品都變得十分平常。據估計,到2020年,中國的電商銷售額將超過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法國的總和。
仲量聯行的華納·布朗表示:“傳統商場在中國已經式微。商場和購物中心的經營者都知道,他們必須重視商戶搭配或所提供的商品,重視人們不能在網上買到的東西——體驗。”
本文轉載自中國日報網,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