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被重新定義的過程中,線上與線下逐漸融合的同時,無人零售領域也被提上日程。據不完全統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超過2億元的資本扎堆進入無人零售領域。但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提供更加精準的產品,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一直是眾多玩家的思考點。小麥鋪副總裁全斌稱,大數據和互聯網對“人、貨、場”進行了重構,在不同的場景消費者的需求千差萬別,無人零售發展需要打破鋪貨同質化的瓶頸。
資本趨熱
電商企業在渠道下沉時瞄準了無人零售領域,傳統零售商也不甘示弱接連布局,無人零售領域給了上述玩家更多的想象空間,寫字樓集中區、商區甚至是社區,都開始頻繁出現無人便利店和無人零售貨架的身影。9月9日,智能便利店小麥鋪(以下簡稱“小麥鋪”)發布4.0版本門店概念產品,新版本的門店將會根據周圍消費者的不同消費需求調整門店中所售的產品和服務功能。同時,一直以社區為主要陣地的小麥鋪將逐漸拓展至商區,并計劃到2020年鋪設3萬家店,服務1萬個社區。
從小麥公社到小麥鋪,從一家物流企業向無人零售行業發展,對于上述轉變,全斌稱是看到了零售行業的發展正迭代升級,傳統的零售業態存在很多硬傷,線下零售逐漸被數據化,“人、貨、場”之間的關系與位置也隨之不斷被重構,構建一個以“人”為中心的便利店業態就成為新趨勢。在小麥便利店向無人零售行業進軍時,仍舊保留著“有人概念”,全斌一直強調,小麥鋪是一家有人值守的智能便利店,此舉正是為了提高小麥鋪的實用性。
當眾多企業紛紛加入無人零售時,資本也表現出了狂熱的態度并不斷催化。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至今,已經有超過20多家的無人便利店和無人貨柜接連落地,資本方的投資總額近10億元。繽果盒子在7月完成億元融資,果小美在8月完成A輪數千萬美元融資,猩便利在9月獲得1億元天使融資,哈米科技與小麥鋪也接連完成兩輪融資。而一些有著強大后臺的玩家,如Amazon Go、淘咖啡、Eatbox、繽果盒子、WellGO等已經早早入局,并借助模式較重的便利店模式開拓市場。
模式難復制
盡管眾多玩家頻頻入局無人零售領域,資本也對該領域青睞有加,但落地的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還是問題頻出。溫控難、補貨遲緩、支付故障成為無人便利店在落地時表現出的最為直接的短板。同時,無人便利店在落地后并沒有進入快速鋪設的階段,只是零星分布在少數的辦公區、商區等地。Amazon Go在美國還屬于內測階段,沒有大規模商用;原本計劃7月落地北京的繽果盒子尚不見蹤影;淘咖啡、Eatbox、WellGO僅僅鋪設了一家。
無人便利店在被復制的時候的確存在困難,全斌稱,選址是最先面臨的問題,要盡可能接近消費者;不同的消費場景下,消費者需求也有所不同,所售品類也要做出調整;物流成本與管理成本相對減少后,還需要為室內的燈光、溫度、設備付出一定的成本。全斌進一步解釋稱,擴大規模是無人零售發展的第一階段,規模達到一定量級后才能降低成本。
當零售前面加上“無人”作為修飾詞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力成本,但背后的技術體系建設和設備維護所需要的人力并沒有減少。有業內人士稱,每10家左右無人便利店就需要至少4名做后臺監控與維護的人員,店內出現異常時仍舊需要到店維護。北京商報記者在Eatbox實體調查時,店內的工作人員稱,雖為無人便利店,但在前期運營時還會出現難以檢測的情況,仍需要經常到店查貨補貨。同時,利用有限的空間找到消費者的痛點,對無人零售行業來講還是一種考驗。30平方米左右的無人便利店以及為數不多的無人貨架,對展示的商品品類和數量有嚴格的限制,因此在滿足消費者差異化的需求時,無人便利店和無人貨柜就顯得十分局促。
模塊化布局
面對無人零售行業中的種種問題,全斌正在通過小麥鋪4.0版解決上述部分問題。盡管在無人零售領域眾多玩家還處于試水階段,但小麥鋪已經開始提速增加門店的數量,提升鋪設密度,并根據市場的需求從社區向商區擴展。目前小麥鋪在北京已有10余個試點,全斌稱將招募小麥鋪的合伙人,通過增量做密度搶占市場,當消費者尚未形成品牌認知時,更高的出現頻率會增加被選擇的機會。在全斌看來,新零售概念之下的智能便利店需要更接近消費者,提升服務的便利性。
在拉近與消費者間的距離時,還需要盡可能滿足消費者差異化的需求。據了解,小麥鋪4.0版將實現門店模塊化,每個店面設有5個基礎模塊,包括標品、鮮食、設備(咖啡機、蒸包機、冷柜),商品的構成和板塊的設定將取決于門店服務范圍內不同的消費需求,根據用戶的消費偏好完成選品,增設相應的板塊。全斌解釋稱,小麥鋪借助模塊化的拼接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便民零售業態受制于固定基礎設施的狀態,門店可基于標準商品模塊增加新的商品服務,品類設置更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高頻產品也將對低頻產品進行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