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蘇寧全國首家無人店在江蘇省南京市正式營業。消費者進入時會通過人臉識別身份,購買商品以后無須排隊付款,通過“刷臉”即可實現交易。新華社發(李雨澤 攝)
近來,零售市場出現了盒馬鮮生、繽果盒子等一批新業態,而這些風口上的零售“新物種”瞄準的目標市場,無一不是被稱為“最后三公里”的社區商圈。
業界認為,社區商業是網上零售和實體店博弈的最后一塊陣地,在“互聯網+”和新消費群體升級的推動下,社區商業面臨新機遇。
呈現多業態組合
近段時間,無人便利店和“盒馬鮮生”成為零售行業的“熱詞”。
在前不久召開的“2017中國社區商業論壇”上,福建冠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永強認為,無人便利店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零售新技術應用,所有的技術推出來都是要改變零售的效率問題,未來在零售領域,還會有更多的技術應用植入進來。
而談及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北京華冠商業經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肖英說, “盒馬鮮生”是一種基于大數據的線上線下融合,它給消費者創造了消費時尚和消費幸福感。對于新零售而言,未來如何控制好成本,增加顧客的體驗是關鍵,但好的商業模式必須具備可持續性的盈利能力。
為適應整個消費升級,零售業態創新及格局變遷也在持續顯現。深圳天虹商場2017年推出來的超市新業態天虹sp@ce,是中國零售的一個新面孔。
天虹sp@ce總經理王濤稱,sp@ce既是一個美食空間,同時也是一個生活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我們希望能夠基于顧客生活方式的滿足,讓顧客得到一個非常自然、簡單、智能的生活需求滿足。
“基于社區的運動健身場景供給將是一場革命。”杭州樂刻公司創始人饒星星說,過去的20年,高成本、高消費的運動健身模式基本上都是圍繞商業端展開的。我們正基于消費端來做定制化的健身產品和服務。比如,現在要在社區開一家健身房,會先了解社區居民的運動喜好,消費習慣,出行頻率,得到一個基本用戶的畫像,由此來做整個運動課程的產品定制。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表示,對比現在歐美國家家庭社區消費占比60%的水平,我們只達到他們一半的水平,社區商業在中國仍有很大潛力。
仍存諸多痛點
“社區商業是網上零售和實體店博弈的最后一塊陣地。”裴亮說,網上零售從家電、圖書、日用品、食品乃至生鮮,一個一個品類逐步滲透。而電商和實體零售博弈到今天,也正在由摩擦碰撞走向逐步融合,產生新的合作模式。比如,京東到家和“盒馬鮮生”都是網上零售在進軍社區商業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新模式。
“一般認為外賣是把到店的用戶搬到家里去,因此到店的生意會受到影響,而事實上,正是因為有了外賣服務,更多的人選擇外賣去滿足他們的飲食需求,所以我們帶來的其實是一個消費增量,而減少的只是在家做飯的那部分人群。”美團點評副總裁婁曉博說。
“目前,社區商業的發展還存在很多痛點。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的社區商業還不能適應消費者提出的新要求。”裴亮說,這首先體現在規劃上。長期以來,地產開發包括商業地產開發,都是自由式生長,配合商業的設施不合理且成本高,很多社區商業,特別是服務業的項目難以進入。
另外,經營上也存在痛點。以家政服務業、維修業為例,由于受政策因素和成本制約,很難形成規范化、規?;倪B鎖經營品牌,消費者所感覺到的不便利、不放心和這些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社區商業存在的諸多痛點,也為經營者提供了發展機遇。在移動互聯以及消費結構深度變化的背景下,社區商業的經營者唯有不斷地創新技術、創新業態,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面臨重構機會
弘章資本創始人翁怡諾認為,連鎖零售領域未來的兩大生意,一個是平臺化,另一個就是社交。隨著“互聯網+”的推進和消費升級,社區商業面臨重構機會。
作為一個多年耕耘社區綜合服務的運營商,花樣年集團正致力于社區服務平臺的打造,其研發的彩之云APP,可用虛擬貨幣的方式打通整個社區的服務運用,如繳納水電、物業費等。此外,為解決物業維修“成本高、效果差”的問題,花樣年集團還讓維修人員自己成立了一家維修公司,放在平臺上經營,這大大提高了維修人員的積極性。
“很多顧客跟我們的理貨員、銷售都很熟,因為緊貼社區,居民到店的頻次也比較高,比較固定。”生鮮傳奇總經理沈華烽說,為強化這種社區黏度,生鮮傳奇把門店做成社區的活動中心,成為居民聚餐聚會的一個地點。
北京福奈特洗衣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麗筠認為,社區洗衣店相比商業店鋪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更強調便利性和社交體驗,當然對標準化和規范化的需求也越來越明顯。社區商業有很強的社交屬性,顧客在社區需求服務的時候有一個價值的認同感。
“我們街邊店有的時候會提供上門服務,如果你離社區較遠,消費者是不愿意讓你接近的,而社區店鋪就很容易。所以,我覺得對社區商業經營者來說,需要建立的是與顧客之間心與心的連接,有了這個感情的紐帶,我們持續的發展和生存都將有更好的一個條件和機會。”朱麗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