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共享經濟、無人便利店、智能商業……這些在國內火熱的概念,無疑是我們的消費升級和零售業態進一步進化的產物。然而,在歐美國家,由于經濟以及人口等原因,他們的零售業發展速度顯然已經跟不上中國的腳步了,但這卻不代表他們沒有創新。在這里,我們匯集了三個歐美在線零售的創新樣本,他們可能并不代表行業發展趨勢,也不一定能成功踐行,但總歸還是能告訴我們一點什么。
把試衣間搬回家
英國新生代時裝電商Yourfittingroom推出了“先試后買”(you try,we wait)的服務。這種服務可讓用戶在線上下單,然后等待Yourfittingroom把衣服送到家中來試穿,之后再有Yourfittingroom的配送員將不要的商品取回,而留下的商品則由這位配送員攜帶iZettle移動支付設備完成交易。
據悉,Yourfittingroom的這項服務旨在吸引一些新興潛力股設計師品牌以及小眾品牌。目前,他們已簽約品牌包括Traffic People、Moka、Karma Beach以及Longstaff Longstaff等,而當前也只有這些入駐了Yourfittingroom的商品才能享受“先試后買”的服務。
用戶通過Yourfittingroom網站選購商品,既可以選擇普通配送,也可以選擇“先試后買”。普通配送需要用戶在線完成交易,然后由品牌方負責配送,Yourfittingroom會作為交易平臺從中抽取傭金。而“先試后買”則由Yourfittingroom從品牌商處取貨,然后送至消費者手中,這一服務將由品牌方來承擔費用,同樣,如果交易成功,Yourfittingroom照樣會從每筆訂單收取傭金。
對此,Yourfittingroom創始人解釋:“試衣服是整個購買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有效的減少退貨率,讓用戶可以像在實體店買衣服一樣試穿,而且是在自己家里。”
【點評】把試衣間搬回家這一服務不算新鮮,Stitch Fix、亞馬遜都做過,它確實解決了服飾在線消費者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從網上買衣服無法試穿。但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個需求真的有那么大嗎?它在改善用戶體驗的同時,又提高效率嗎?服務成本又靠什么來覆蓋呢?
“服裝醫生”
英國初創公司The Clothes Doctor是一個在線服裝解決方案服務商,可為用戶提供服裝修補、改良、量身定做方案,同時也提供上門服務以及相關的物流服務。不久后,它還會推出布料及配件染色服務。
The Clothes Doctor創始人:Lulu O’Conno
據了解,該平臺為用戶提供24小時預訂服務,用戶在線預訂服務后,平臺會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向消費者確認收取以及送回衣物的時間。如若該用戶選擇上門服務,The Clothes Doctor會派服務人員從用戶家里取走衣物,并在完成服裝修補、打理后為消費者寄回。若用戶并未選擇上門服務,就可通過平臺設置的自提點“Collect+”放置以及收回衣物。
其創始人O’Connor表示,英國人每年會花費大量金錢購買衣物,而作為一個衣物愛好者,她希望該服務可以鼓勵人們通過修補和改良減少丟棄衣物的行為。“當用戶需要補個扣子又苦于沒有時間時,他們也可以便捷地通過我們來完成。”此外,該公司還正在研發一種“身材識別技術”,可通過手機或網絡攝像頭在幾秒內準確測量用戶的身材。
【點評】乍一看,The Clothes Doctor的上門服務與國內早期的O2O上門服務(如美容、美發以及按摩)很像,不過,上門修補衣物會不會是個偽需求呢?而且,它的私人訂制也更像是一個面向小眾、高端用戶的服務。那么,它的商業價值到底能有多大呢?
調味料界的技術控
美國調味品制造商McCormick(味好美)旗下的調味料品牌Schwart,日前在社交平臺Facebook上推出智能聊天機器人,可根據冰箱內現有食物向用戶推薦個性化的烹飪食譜。
該公司副主管Spark Foundry表示:“AI聊天機器人可以幫助用戶保持對食物的熱情,特別是在工作日經歷了一天沒完沒了的決定之后。該服務是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的一次新嘗試,這或許將幫助繁忙的消費者嘗試一種新型、健康的菜譜。”
據了解,該品牌成立于1889年,在1930年左右就將其市場擴張至全球50余國家。2014年時,它還曾推出“聲音海報”,將16種不同香料譯成樂譜,用戶通過手指觸摸海報時,與其連接的移動設備便會播放相應的音樂。
【點評】為了活躍用戶,難為這個百年品牌了。“AI聊天機器人”可增強與用戶的互動,從而提高商品交易轉化率,這是個順理成章的想法。但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在數字化時代,這個調味料品牌對于科技創新的追求或許才是它長壽的秘訣。
本文來源于億邦動力網,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