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無人經濟”玩得出神入化的,阿里巴巴算是一個。
從無人超市“淘咖啡”的亮相到天貓汽車自動販賣機概念的出爐,阿里巴巴一面做著各種無人零售生意,一面不忘強調“阿里巴巴不沖擊任何行業,但必須分享自己的探索和思考”。
而這份探索和思考,顯然又不僅僅局限于無人經濟。相較于“有人”“無人”,阿里巴巴始終更在意的是“嘗試新物種,重新定義新零售下的零售場景”。
比如,盒馬鮮生,就是又一個要發力探索的典型。以北京市場為例,雖然盒馬鮮生已經開出了2家門店,但位于十里堡的首店至今依然熱度難退。
據記者現場體驗,周三中午11:00到店,海鮮區已經堆了不少消費者,11:30完成選購并稱重打簽后,進入領號排隊環節,排到的32號意味著要等待60—90分鐘才可進入下一步的付費及加工環節,而從付費、加工到取餐,之間仍有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說,從選購到取餐,用時超過兩個小時。
據一位“熟客”向新金融觀察記者介紹,這已經算快了:“剛開業的時候,尤其到周末,人滿為患,等三個小時都不足為奇。感覺大多數人都是沖著海鮮區來的。”
這正是盒馬鮮生的主打特色之一。不同于其他賣場,盒馬鮮生主打海鮮產品,并可以直接在店內加工、即食。超過1萬平方米的賣場內,有一半面積用于餐飲服務,傳統的快消類產品占據的只是非黃金位置。
“盒馬鮮生其實是一個‘四不像’的業態,它既不是超市,也不是便利店,同時更不是餐飲店或菜市場。”在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的解讀里,對于盒馬鮮生最準確的定位是數據和技術驅動的新零售平臺。而這個新零售平臺,在經過約兩年時間的“悶聲苦干”后,“商業模式已基本成熟”。
根據華泰證券研報顯示,位于上海金橋的盒馬鮮生全國第一店,2016年全年營業額約2.5億元,坪效約5.6萬元,遠高于同業平均水平(1.5萬元)。而侯毅此前也曾公開表示,現有13家門店中有一半已經盈利。
此外,據侯毅透露,盒馬鮮生的用戶黏性和線上轉化效率同樣出色:平均店鋪線上訂單占比超過50%,營業長達半年的店鋪則可以達到70%,線上商品轉化率高達35%。
或許正是不俗的表現,引來了各方人士的到訪。除了自己的“大家長”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星巴克董事會執行主席霍華德·舒爾茨也成為了盒馬鮮生的捧場者。這些無疑更助推了盒馬鮮生這個新零售“網紅”的人氣。
生鮮電商中的“異類”
勢頭大好,乘勝追擊
從2016年1月的第一家店算起,目前的13家門店里,平均不到一個半月便開出一家。其中,在剛剛過去的7月,盒馬鮮生位于北京、上海的3家門店同時正式營業。再算上已在籌備當中、預計于9月開業的貴陽門店、深圳門店,以及今年年底前有望開出的2家位于杭州的門店,毫無疑問,到今年下半年,盒馬鮮生已然提速。
侯毅曾直言,隨著上海金橋店實現盈利,公司將步入“舍命狂奔”的階段,未來有望在直轄市、省會城市等一線城市開設2000家直營或合資店。顯然,擴張的計劃還在繼續。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這畢竟是一個“燒錢”的營生。一方面,盒馬鮮生的前期投入成本頗高,單店開店成本在幾千萬元不等;另一方面,據一位了解盒馬鮮生內部運作的人士向新金融觀察記者透露:“損耗巨大。”
“外人看到的是多紅火、多熱鬧,但其實包括前期被‘朝陽群眾’舉報導致延遲開業好幾個月,包括現在外界開始注意到的一些什么排隊問題、支付問題,很多事都不是外人看到的、想象的這么簡單。”在該知情人士看來,站在更長的時間維度和更廣的空間維度,盒馬鮮生眼下依舊還只能算是在探索階段,“能不能持續地這么受追捧,尤其在越來越多的同類競品都進來后,是需要再看一下的。”
對此,中信建投證券也在報告中指出,現在被認為新零售的業態還只是市場和行業巨頭探索的一個過程,它可能會失敗。對于投資者而言,要充分理解巨頭行為背后的邏輯,但不應迷信巨頭的選擇。
事實上,殘酷的競爭已經開始。永輝的超級物種、美團的掌魚生鮮、百聯的RISO、高鑫零售的大潤發優鮮……雖然形式上各有差別,但理念上頗為相似。如果再算上早期的生鮮電商玩家,行業競爭不可謂不激烈。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2016年國內生鮮電商整體交易額約913億元,同比增長80%,預計2017年整體市場規模可達1500億元。但另據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于去年9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只有1%實現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則是巨額虧損。
這意味著,“錢景”雖在前,但能否抵達實則未知。對于新事物,誠然需要勇敢嘗試,但同樣也需要等待、探索甚至反復試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