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和體驗的加快創新,新零售、無人零售、全渠道零售、O2O等新概念層出不窮。7月份,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無人超市”紛紛亮相,這些創新背后,能否獲得消費者“芳心”?
掃碼進入,點一杯咖啡,通過人臉識別等待叫號;選好商品,無須解鎖手機即可完成付款……前段時間開業的阿里無人便利店“淘咖啡”,儼然一派“未來超市”的景象。
“目前,我們計劃布局10萬家線下智慧門店,用平臺能力重構消費者和門店的關系。”阿里巴巴商家事業部總經理葉國暉說,“通過數據沉淀和分析,消費者無論是線上線下都能得到相同的體驗。”
從蘇寧了解到,該公司的未來概念店將于8月下旬在南京開業,且計劃在全國多個城市進行復制。消費者進入未來概念店時,系統通過人臉識別用戶身份,購買商品以后,消費者無需排隊付款,出店時通過付款通道,中途也無需停頓,系統即可自動識別用戶身份,隨后通過蘇寧金融實現交易付款,用戶全程沒有感知。
近日京東之家北京通州萬達廣場店開業,顧客進店可以“刷臉”成為會員,了解到諸如針對自己偏好的趣味分析,店里設置有多個主題場景:愛旅行、愛健康、女人心等。針對每個場景,又陳設了電子科技、母嬰用品、音像圖書等產品,在為兒童準備的游樂區旁設有圖書閱讀區域,閱讀的同時還可用墻上的充電口為手機充電,非常符合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習慣。京東試圖通過場景體驗,打造除家庭和工作場所以外的第三空間。像這樣的店,京東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開設了21家。
事實上,不只是以上這幾家企業,此前包括沃爾瑪、天虹商場、居然之家等零售巨頭都已經邁出無人零售領域。而無人零售店只是零售行業模式創新的樣本之一,在這背后是新零售浪潮對全行業的席卷。不可否認的是,伴隨線上線下融合的加速,“電商”和“實體店”的界限已被打破,給消費者提供“全方位”“個性化”服務體驗。
無論是無人店,還是概念店等,“拿了就走”或成未來一種新的消費體驗。零售商的觸角還伸向了整個產業鏈。“過去電商只關注消費端,零售創新戰略絕不是從線上向線下單純擴張,而是從提供零售產品轉變為提供零售基礎設施,既服務終端的消費者,也服務上游的合作伙伴。”京東集團副總裁胡勝利說。
從傳統大賣場到電商,再到如今的無人零售店,商業模式的創新打破了既往零售渠道的界限。但零售創新所改變的不僅是零售渠道,從消費場景、業態構成,再到用戶信息及服務體驗,零售各環節和要素的變化才是讓零售企業得以解鎖新商機的原因。
在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看來,基于“互聯網+”的零售業創新方興未艾,以近期正熱的無人零售概念為例,就是對零售業信息化、智能化的探索,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商品都適合無人零售,而無人零售也不一定適合所有業態。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無人零售雖然沒了售貨員成本,但是租金、水電成本并不低,產品上架、店鋪衛生、建筑安全以及后臺維護都需要人力,這一系列問題目前還無法僅憑技術解決。另外,無人零售除相對標準化外,基本都是消費者熟悉的、價值比較低的商品,消費者在購買一些高附加值產品時,還是希望在購買中有更多交流。
“目前評價無人超市等零售業態創新是否成功以及會否成為一種趨勢,還為時過早。”趙萍說,商家如何在技術創新下不斷改善服務,以及消費者能否認可,才是決定它能走多遠的關鍵。
京東集團首席戰略官廖建文認為,零售業態從小店走向百貨商店,走向連鎖商店,再到超級市場,成本、效率、體驗三要素持續提升。互聯網電商出現后,零售的規模變得無限大,先是從線下走到線上,又開始從線上向線下延伸,但零售的游戲規則沒有變。只有適應消費升級需要,創新商業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更具人性化的服務,零售業就會迎來發展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