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生鮮電商一直是電商業內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自其誕生以來,“虧損”、“倒閉”、“轉型”等字眼就像幽靈一樣環繞在生鮮電商的周圍,整個行業的發展充滿了各種亂象。相關數據顯示,整個2016年國內的生鮮電商平臺數量達到了4000多家,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生鮮電商的戰爭可謂一片混亂。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生鮮電商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逐漸從江湖混戰走向多強爭霸,甚至是贏者通吃,行業競爭格局也初步確立下來。而隨著行業競爭格局的逐步確立,整個行業也從燒錢補貼價格戰逐步走向憑借優質服務、高效配送等為制勝標準的健康發展軌道上來。
近幾年來,生鮮電商市場一直表現得風雨飄搖,裁員、關店、欠款成為高頻詞,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巨頭也紛紛加入市場競爭的行列。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生鮮電商平臺只有1%盈利,4%持平,88%略虧,剩下的7%處于巨額虧損的現狀。無論是大平臺,還是小而美的生鮮電商,盈利難都是頭疼病。
盡管該行業正面臨著重重困境,卻仍有業內人士指出,現階段的生鮮電商大幅虧損實屬正常現象。據BCG《2016中國生鮮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生鮮品類線上銷售增長將持續保持迅猛勢頭。從2012年到2016年,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已從40億元人民幣猛增至950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6000億元規模,而滲透率亦將達到15%-25%。
在行業發展進入成長期的過渡階段,總是會面臨著各種難題和挑戰。況且,我國的生鮮電商業自2012年發展至今還是尤為迅速的。雖然目前面臨著大規模的虧損,但未來市場還是十分可觀的。
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看來,正如馬云預言的那樣,進入新零售時代,要想做好電商,線上、線下、物流三者必須緊密結合。“生鮮電商去年發展迅猛,且大多數都在向線下門店滲透,構建全渠道銷售模式,這是一個積極信號。線上與線下企業從對抗走向相互滲透,探索新零售模式,將成為發展趨勢。”
曹磊認為,今后需從三方面著手:首先,從產品入手,努力提升品質。要想把目標客戶的消費場景和習慣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就必須在服務與質量上下功夫,否則目標客戶不會輕易改變習慣。其次,從商業模式入手,實現產業一體化。生鮮電商一方面需要供貨商專門提供生鮮產品,另一方面要努力在產地和顧客間搭建好橋梁,形成端到端的供應流通體系,從而增加用戶黏性。再次,從冷鏈入手,提供更及時的物流配送。
當前生鮮電商的冷鏈物流配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順豐優選、每日優鮮等為代表的自建物流模式;另一類是以本來生活、喵鮮生等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模式。縱觀生鮮電商發展模式,究竟哪個模式能盈利,整個行業仍在摸索之中。但就目前形勢來看,任何一家企業想要突圍成功似乎都不一件容易的事情。對于洗牌過后的下半場,不論是在物流倉儲成本控制上還是在用戶需求的滿足上,生鮮電商們都要仔細想想怎么布局才能夠打得一手好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