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式公寓:不是終結,而是新生
有媒體和評論家表示:上海的酒店式公寓時代將結束。
對于這樣的結論我實在難以茍同。因為在全球范圍內來看,酒店式公寓或者說經營性公寓都是普遍存在的,有利于緩解城市的居住壓力,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怎么會沒有呢?
仔細研究上述《意見》,可以明確看到政府的態度:對“類住宅”,要整頓和清理;對新增的辦公用地,不得改做公寓;對新增商業用地,并非不可建設公寓式酒店,只是須經約定,而且不支持散售。
我對此的解讀是:公寓可以作為一種經營式商業的形態存在,即常說的“服務式公寓”或“公寓式酒店”,雖然這種業態的功能是居住,但性質可以是商業。所以,并不是說“商住”退出了舞臺,而是對“商住”、“辦公”和“住宅”進行了更加嚴格的區分,消除模糊地帶“類住宅”。所謂“類住宅”,是那些商業辦公項目在開發過程中,不按規劃批準的使用性質進行建設,擅自改變房屋結構、設施設備,擅自將房屋規劃用途由辦公改為居住的“住宅”。
另外,不鼓勵散售,更是明確了公寓的非住宅性,強化其經營性特征。住宅的主體是個人和家庭,開發商只是生產商;而公寓的主體是運營商或業主,服務性和經營性是其核心特征。
“商”與“住”是可以共生的,但并非所有的“住”都是“宅”。對于公寓行業來說,《意見》并不是滅頂之災,而是一次正本清源,會加速行業的分化與集中。不是終結,而是新生。
商住時代:房企開發新戰場
無論是開發商還是業主,都是以盈利為目標。在《意見》和《規定》出臺之前,將經營性用地改建成“類住宅”進行銷售,其實是在土地資源稀缺性制約下的經濟選擇。
尤其是在住宅類地塊稀缺供應、且由于資金審查的日益嚴格,其準入門檻將提升的情況下,商辦地塊勢必將成為房地產開發商的新戰場,其熱度將更勝以往。
第一季度上海土地市場上17 宗經營性用地出讓的前三大溢價率的出讓用地皆為商業用地,分別位于青浦區、靜安區和崇明區。值得一提的是,青浦區夏陽街道盈港路南側15-02 地塊,處于上海郊環地帶,底價還不到7500 萬元的商業、餐飲旅館業用地,有10 家競買人申請競買,最終江蘇茂悅以3.52億元的價格奪得這幅商業用地,成交樓板價從一開始的4200 元/ 平方米,飆至19800 元/ 平方米, 溢價率高達371.4%。
開發商以如此之高的代價獲取郊環的商辦用地,其辦公和商業運營成熟并盈利的難度是極大的,這類用地也許在一開始就不具有承載商業或辦公業態的能力。我們知道,商業需要人流和交通,辦公需要氛圍和產業集聚效應,而居住的需求卻始終剛性。因此,商住也就成為了最優選。特別是在政策出臺之前,還可以作為公寓散售,迅速回籠資金,那更是極其有吸引力。
所以,在開發商“搶灘登陸”之下,疊加新政對“類住宅”的圍追堵截,商住物業的運營和盤活,成為房地產行業的重要課題。
他山之石:需要一個EQR榜樣
國內在近幾年,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公寓運營商,背后有各大風投的涌入,更有甚者的是,開發商也紛紛加入公寓行業的大潮。
無論是重資產的開發商,還是輕資產的公寓運營商,說起公寓這行當,都是:一苦、二累、三不掙錢。究竟價值在哪里?也許,我們可以從美國公寓巨頭EQR,找到一些啟發。
Equity Residential(EQR)——美國最大的上市公寓REITs,標準普爾500 指數成員,定位于收購、開發和管理高品質的公寓。
EQR 之所以能問鼎行業頭把交椅,與其決策層的戰略把控能力密切相關。EQR 在資產管理(AM)和運營管理(PM)的兩個方面,都有很強的抓手。EQR 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運營商或開發商,而更多的是資產管理人的角色,值得國內公寓行業的同行借鑒。
第一,多元化融資能力。在1996年至2007 年之間,EQR 采用多種融資方式不斷擴大融資規模。1998 年以前EQR 主要依靠增發股票和發行優先股進行融資。1998 年下半年,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由于銀行信貸開始收縮,于是EQR 將目光投向了債券市場。1998 年至2007 年之間,EQR 使用了多種不同期限的債權融資工具,包括折扣債券、浮動利率債券等。而在利率較高的情況下,EQR 也靈活轉變融資工具,通過使用可轉債來降低融資成本、減小資金壓力。
EQR 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資手段為其擴張的道路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障。1993 年上市時EQR 僅有69 處物業、2.2萬套公寓;到1998 年時已經增加到654處物業、18 萬套公寓。而到了2000 年,EQR 已經擁有1104 處物業、23 萬套公寓。
第二,聚焦核心資產、剝離非核心資產。在經過快速地規模擴張、占領市場后,EQR 逐漸意識到規模可以為其帶來市場占有率,但不能更進一步提高利潤也無法帶來具有更高價值的核心競爭力。2003 年EQR 提出要從出租率低、成長慢的市場退出,花更多時間、財力、人力,集中于租房需求大、成長快、利潤更高的市場中去。
第三,精準的客群定位。EQR 的成功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其精準的客群定位,EQR 以三類人群作為其核心客群。首先是千禧一代,年齡在20-34 歲之間,仍然與父母住在一起,但將要形成自己的家庭。該群體中60%~70% 有租房需求。
其次是單身人群,EQR 的客戶結構中,單身人群的占比超過了42%,是占比最高的群體,同時這部分人群也是買房意愿最低的人群。最后,EQR 瞄準的是高學歷、高素質、高收入人群,這意味著EQR 的租戶更具備強勁的支付能力,使EQR 可以推出高端市場產品來滿足該類人群的同時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
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流動性當然是重要的。但流動性實現的方式有很多,不僅僅體現在物理空間的分割出售。房企喜歡住宅開發,是因為散售去化快,流動性好,可迅速回籠資金。而商住的核心,在于運營,以運營現金流和升值潛力為基礎,可以通過資本化的工具來實現其流動性。比如EQR 這只公寓REITs,就是將其300 多處物業連同自己的管理能力打包,在資本市場上按份額出售給投資者,這是更高級的流動性,值得國內同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