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電商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消費場景、消費目的、支付手段,無一不在發生著巨大的轉變。
在這樣的環境下,線下購物中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很多購物中心都在想辦法轉型創新。常用的做法有這樣一些:(1)提高體驗類商業項目,提高電影院、餐飲、兒童游樂場、減肥美容等的比例,將消費群吸引到線下;(2)豐富業態,引進書店、展覽等新鮮業態,吸引客流;(3)重新裝修,升級硬件設施,改變定位。
剛開始這些做法能給顧客帶來新鮮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時間一長,大家都這樣做,又導致了嚴重的同質化。那么有沒有一種模式,能讓你的購物中心有極高的辨識度、難以被模仿,使客流不請自到呢?
讓購物中心有自己的主題,這或許是一個答案。一些比較出名的案例,如上海K11藝術購物中心,蘇州誠品等,就是通過構建自己獨有的主題,在激烈的商業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仔細分析,他們使用到的思想有這樣一些。
1、用藝術打造形象
K11主打“當代藝術”主題,舉辦藝術展覽等體驗式項目,增加消費客群,為商圈提供業態補充。舉行爆炸性藝術展覽,吸引人氣同時賣衍生品。在各樓層布置價值不菲的藝術品,延長顧客的停留時間。在客流不易達到的地方設置藝術展覽點,不動聲色的引導著客流動線。
2、用創新減少成本
K11把停車場設置在商場的最高層6-9樓,此處商業價值較低,改造成停車場在國內少見。將地下三層改造成本高、出租回報率低的區域改造為體驗式藝術展廳,增加客群和門票收益。
3、用明星活動、文化類展覽講座吸引客流
蘇州誠品長期舉辦各類演講、展覽,內容遍及藝術、文學、創意、旅行、戲劇等,如“康熙來了”十周年見面會、蔡國強藝術大展、開設云門舞集在大陸的首店。大陸文藝青年可以近距離接觸臺灣藝術家及明星。
4、培植圍繞品牌的多元業務
誠品旗下擁有誠品畫廊、藝文空間、誠品講堂、文創平臺、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誠品表演廳、誠品電影院、誠品行旅、誠品居所等眾多業務。以書籍為原點,誠品盡可能的去關聯整合共創,經過融合,輸出的都是“誠品style”的品牌。這些都可以獲得收益并反哺誠品。
5、游逛式購買體驗刺激消費
在誠品書店的料理書籍旁通常會出現廚房和料理臺,消費者會在逛書店的期間無意識的購買商品。
K11和蘇州誠品是主題購物中心的成功案例,從中可以看出,對藝術、文化的投入可以轉化為土地的增值,從而實現投資回報。如果只關注商業數字,很難做到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主題購物中心的打造并不是純粹為了吸引購物人群,而是培養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改造他們的消費習慣,這樣才能不可取代。誰能夠參與構建當地的文化,誰就能顛覆市場。
本文來源于美際線商業設計,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