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房企對香港樓市的興趣正愈發濃厚。
5月16日,位于香港九龍啟德新區的一宗住宅地塊,被兩家來自內地的開發商龍湖地產(00960.HK)與合景泰富(01813.HK)聯合拿下,總價為72.3億港元(約合63.96億元人民幣),折合樓面地價約12.06萬元/平方米。
這幅占地約9721平方米,規劃建筑面積約5.3萬平方米的地塊,招標時吸引了萬科、深圳控股、龍光地產、華潤置地等數家內地開發商,四大港資巨頭長實、新鴻基、恒基兆業、新世界發展也加入戰團,但最終不敵合景與龍湖的聯合體。
三個月前,合景泰富曾與龍光地產以168.55億港元(約合149.66億元人民幣)聯手拿下鴨脷洲一宗臨海住宅用地,但這次雙方卻站在了競爭對手的位置。當時的拿地價格,是內地開發商在香港拿地的最高紀錄,也是時隔20年后香港再次誕生新的總價地王。
不過這一總價紀錄,在16日恒基兆業以232.8億港元(約合205.97億元人民幣)拿下中環一幅商業用地后被打破,但內地房企仍然保持著香港住宅用地最高總價的紀錄。
內地開發商如今已經成為香港土地市場上重要的投資力量,并且高價拿地的膽識讓港資巨頭也側目。此次拿地后,將是合景泰富年內第二次在香港布局,而龍湖地產則是首次進入香港市場。
經歷內地最近幾年持續高漲的地價洗禮后,內地開發商們已集中將目光瞄準了市場化和國際化更高的香港。作為香港上市房企,這些公司往往在拿地后能在當地獲得成本更低、更便捷的融資,同時相比內地,稅收也更具優勢。
從內地房企自身大的戰略投資布局來看,隨著近年來人民幣貶值,經歷一波樓市高潮后的內地開發商資金面都較為寬裕,它們也開始考慮向海外投資分散風險,尋求保值增值投資,毗鄰內地的香港自然成為第一選擇。
最近一年內,來自內地的房企已經在香港購入10宗土地,成交總金額接近600億港元(約合530.8億元人民幣),已經占到香港總體賣地收入的五成以上。其中表現最搶眼的是海航集團,這家公司曾在五個月內以272億港元(約合240.6億元人民幣)拿下香港4宗地塊,是內地房企在香港拿地最兇猛的一家。
而自2011年以來,已有包括中海地產、萬科、世茂、保利置業、明發、中信、中冶、五礦等房企紛紛在香港拿地,成交土地超過20宗,其中既有實力雄厚的央企,也有想在香港尋求機會的民企。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中,香港的住宅市場將有大量內地房企開發的項目入市,儼然內地的另一個一線核心城市。
以目前內地房企在香港拿地的趨勢看,今后將會有更多的內地房企加入。在本地港資對拿地日益謹慎的態度下,今后香港的公開土地市場,不排除由更加敢于高價拿地的內地房企占據主動。
內地房企在香港積極拿地,除了它們普遍看好香港市場,能增加自身品牌效益外,也與國內一二線核心城市拿地難有關。目前國內主要城市在土地出讓時,為防止過多地王出現刺激市場情緒,都采用了類似限地價、競房價、競自持面積等方式。
萬科近期接連在北京和廣州拿下幾宗要完全自己持有的土地。這已經不再考驗開發商單純的開發、操作能力,而是要求今后能有更高的運營能力,這對大多數開發商而言短期內難以接受。但香港目前的土地出讓,仍然是以公開招標、價高者得的傳統方式為主。相比內地,香港拿地可能單價更高,但會減少其他繁雜的程序,能直接開發售賣。
但過多的內地房企在香港高價拿地,也讓當地市場擔憂高價會催生泡沫,導致市場不穩定。作為全球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香港一直以來都受到投資者追捧,而曾經歷過樓市泡沫破裂的香港,對房價漲跌也有著更敏感的神經。
香港特區政府官員曾公開表示,因內地房企蜂擁而至后超出預期的地價令人擔憂,特區政府希望讓樓市盡量平穩,遏制投資需求,近年來特區政府也在積極增加土地供應量,并呼吁市民買房量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