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的不斷升級,正在悄然改變著北京商業地產的格局。在即將過去的2016年,消費對GDP的貢獻已達到60%,成為拉動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中最重要的力量。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人均GDP到達6000美元,消費趨勢開始從功能性消化轉移到品質消費,而中國人均GDP已進入到8000美元,品質驅動將成為未來10年消費市場最大的特征,品質提升為標志的消費升級也將改變商業地產的發展趨勢。預計未來,時尚創意、休閑度假、娛樂運動以及教育培訓等,將成為消費的重點,實體商業將邁向新的變革。
實體商業的新變革
目前,國內經濟增長溫和下行,產業結構調整進入攻堅階段,預計刺激內需將成為2017年的政策熱點,整體政策導向對零售型商業將形成利好。
在城市外擴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主城區+近郊區+遠郊區”的城市結構。隨著主城區房價上漲,新增人口被擠壓至郊區。一方面,他們受過高等教育,有和主城區居民一樣的審美能力與消費力;另一方面,收入持續增加對消費的影響呈現邊際遞減效應。他們逐漸成為具備足夠審美與支付力的新型消費力量,城市遠郊也在人口基數、居民教育程度、財富結構上出現質變,這些都支撐了品質型主題商業的發展。
未來商圈在極能上將從垂直型分布變為扁平化,隨著層級理論的打破,不同區域、不同年齡的消費者的價值觀不再那么割裂。購物中心不同樓層間的目標客群不再以消費力進行劃分,而是以社群化的審美標簽去進行組合。就像一個個主題集裝箱的拼裝,不同集裝箱,以及不同集裝箱組之間并沒有消費力的沖突,而是更強調主題的差異。購物中心從以檔次、業態為維度的協同式發展,轉變成更加碎片化的集裝箱式發展。
在消費升級趨勢下,隨著零售網點密度的提升和電商的發展,目的性消費已經不足以成為吸引消費者到場的力量。時間是現代人類最稀缺的資源,未來商業的競爭實際上是對消費者時間的爭奪戰。消費者以怎樣的頻率到場,到場后停留多久,將成為決定運營成敗的關鍵。
未來主城區商業需構建人格化的、具有吸引力的空間,增加消費者停留時間,以形成更多的隨機消費。郊區型商業若要擴大范圍,吸引主城區客流,則需要構建一組消費者無法在主城區得到滿足的業態和品牌組合,使其甘愿消耗更長的路途時間到場。總之,在2017年,實體商業將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下邁向新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