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多家生鮮電商企業成功獲得上億美元的融資,生鮮電商的市場前景也被給予厚望。然而生鮮電商領域創業者的日子并不好過,雷軍當年“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的言論,正越來越多地被事實打臉。
專家分析稱,生鮮電商目前正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階段,誰能率先解決行業內普遍問題或是降低其對自身的影響,便可在這場廝殺中占領一席之地。
生鮮電商發展困難重重
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逐年增長,而本地生活O2O占比較小。發展歷史不長,生鮮產品滲透率低。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品的品質和購買便捷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生鮮電商被認為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盡管生鮮電商的市場前景被給予厚望,但這一領域依然問題叢生。首先是國內冷鏈物流能力的制約。生鮮產品在運輸過程中需要不同溫層冷凍冷藏,否則容易腐爛或影響產品品質。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基礎差、起步晚,使得部分生鮮電商不得不嘗試做自己的冷鏈物流,這些落后的基礎設施制約了行業發展。
其次是產品同質化的風險。不少生鮮電商都有著共同的供貨商,盡管有著服務上的細微差異,但同質化發展趨勢仍不可避免。為了保證產品品質和差異化,生鮮電商們的產品采購不斷向上游溯源。產地直采、自種自賣等形式也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但這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管理和運營難度。
再者是資金壓力。一方面,生鮮電商目前處于成長期,市場尚未形成定局。各家生鮮電商企業在市場培育、用戶吸引等方面都需投入大量資金,以期搶占更多的用戶資源、更大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為了做好品控,生鮮電商需要在貨源、倉儲、物流等方面也投入大量資金,這就使得生鮮電商在發展過程中承受巨大的資金壓力
全面皆需突圍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一些生鮮電商獲得了資本的青睞,也并不意味著其日后的發展之路就是平坦寬廣的。在倒閉與融資并行的情勢之下,生鮮電商企業仍需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以改善行業困境。
易觀電商分析師張慶杰指出,生鮮電商企業還需不斷升級其IT系統、大數據。根據大數據對用戶的分析,對系統進行不斷地升級。同時,不斷提升商品的品質和服務,以提高用戶的滿意度。
也正基于此,生鮮電商無論在盈利模式、物料倉儲體系,還是在營銷方式等多種方向上都應有所突破。姜開玉認為,未來生鮮電商針對消費者將有明確的定位,其消費群體呈年輕化趨勢,但產品定位會向高端市場發展。同時,生鮮電商的產業鏈也將得到進一步優化,實現成本壓縮,關鍵是提升訂單量。不僅如此,該市場的發展也會更加規范化,行業運行更加流暢,市場規模增速將從高速增長降至穩定低速增長。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專家莫岱青還分析道,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生鮮電商仍將處于殘酷的洗牌階段。不足5%的市場滲透率預示著生鮮電商將會逐漸形成完整的千億級市場,并出現更多不同的生鮮營銷模式,生鮮市場也會更豐富。
除此以外,張慶杰還告訴記者,該行業未來還將迎來C2B定制模式,用戶的個性化定制需求將得到滿足。且IT系統也會持續優化,大數據分析和營銷會更精準。另外,在資源整合方面,也將借助外部資源優勢以及自身優勢共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