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資零售關閉門店陸續退出中國之際,沃爾瑪將在華大量開設新門店,同時在全球范圍收購、參股電商,加速線上線下融合。
隨著2016年發動并延續至今的新零售版圖不斷擴大,線上巨頭逐步切入線下消費市場,電商與實體零售漸漸從對立走向融合。商務部監測數據顯示,實體零售行業從2016年三季度開始回暖,不少專家預測,2017年互聯網時代下的實體零售出現復蘇的趨勢。
2月22日,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公布去年全年在華業績,受益于大賣場和山姆會員商店的銷售增長,2016年沃爾瑪在中國的總銷售額增長5.4%,可比銷售額增長2.3%,可比客單價增長5.2%。與此同時,沃爾瑪在新年準備會議上公布2017年的在華擴張計劃:預計增設30-40家新店、測試新大賣場形態、加強自有品牌和直接進口商品以及加速電商融合等。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中國一直是沃爾瑪相當看重的試驗田。然而,去年2年初,沃爾瑪全球管理層大換血,其中中國區高管更是五年換帥三人,頻繁換帥反而讓沃爾瑪中國區戰略的一貫性愈發陷入困境。
去年年初宣布關店、年中 “聯姻”京東,嘗試新的社區購物業態并改革用工模式,從這些舉動中不難看出,這家老牌零售巨頭正在迫切尋求轉型之路。
押寶會員店
就在中國區業績發表的前一天,沃爾瑪美國總部公布了2017財年第四季度財報。截至2017年1月底,歸屬于沃爾瑪股東凈利潤37.57億美元,按年下跌17.86%,每股盈利1.22美元。
2016年忙于在電商領域“買買買”的沃爾瑪,不斷加大數字化銷售比重的戰略終于讓公司獲得了實質性回報:根據財報數據顯示,美國市場的電子商務銷售業績增長了29%,總銷售額(GMV)增長36%。
具體到中國區表現,沃爾瑪把銷售額的增長歸功于大賣場和山姆會員商店,其中,鮮食和干貨商品表現最為強勁。
記者從沃爾瑪方面獲悉,新的一年,沃爾瑪計劃在中國新開30-40家門店,包括新測試的大賣場形態,還將投入3億多元用于50家門店的升級改造。山姆會員商店2017年計劃開出3-5家新店,落戶城市包括已經分別擁有兩家門店的北京、深圳,或首次進入的江西南昌、江蘇南京和湖南長沙。
值得注意的是,這可能是山姆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開店數最高的一年,新店數占現有店數的三分之一。在中國,第一家山姆會員店于1996年誕生在深圳,截至去年,在12個城市僅僅開設了14家門店。進入中國20年,沃爾瑪終于決定加速旗下山姆會員店的擴張步伐。
得益于中國中產階層的擴大及消費升級的推動,這種會員制倉儲式超市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在廣東省商業流通協會會長黃文杰看來,外資大賣場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進入中國市場,走過了粗獷式的發展階段,消費者也走過滿足簡單生活需求的階段,越來越多人注重生活品質的提升。“山姆會員店的優勢主要有三,第一是售后服務完善,第二是信息反饋及時,第三是進口商品的比例不斷提高,順應了消費升級的潮流。”
與此同時,黃文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美國最大連鎖會員倉儲量販超市、全美第二大零售商Costco(好市多)高層日前到內地進行實地考察,或將有意進軍中國市場。“他們(Costco)認為山姆把中國市場培養好了,內地消費者已接受會員模式。接下來進入中國,其進口商品比例計劃達到60%以上。”
完善O2O版圖
就在財報發布的前一周,沃爾瑪在資本市場上開始悄然“活躍”了起來:據外媒報道,在2016年最后三個月里,美國著名投資人沃倫·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已經拋售9億美元沃爾瑪公司股票,手上只有不到1億美元。投資大鱷的拋售,讓不少業內人士感慨傳統零售輝煌不再,滑坡不止。
正如巴菲特在內的投資人不再看好實體零售,沃爾瑪也意識到發展線上業務的重要性。去年以來,沃爾瑪幾乎沒有停止過收購電商的動作:2016年8月,沃爾瑪宣布以約3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新興電商網站Jet。com;2017年1月,Jet.com宣布以7000萬美元收購鞋履電商ShoeBuy;上周,又一家專注于戶外用品的服裝類電商Moosejaw被沃爾瑪收歸麾下。
除了美國本土以外,中國區的電商投入也一直在加大,從全資收購1號店到入股京東,背后透露出的是沃爾瑪對于線上領域不同形式的探索。
在業績發布會上,沃爾瑪亞洲及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岳明德表示,2016年是沃爾瑪近5年來業績表現最好的一年,2017則是加速業務融合發展的一年。“我們將繼續推進與京東的戰略合作和全渠道發展,為顧客提供線上購物、送貨上門、移動支付等多種解決方案,提升線上線下無縫連接的顧客購物體驗。”
近日,有消息傳出,沃爾瑪將要把線上和線下的采購統一合并,在此之前,兩個團隊一直是獨立運營。記者就傳聞向沃爾瑪總部求證,得到了間接印證的回復:“我們將打造更加高效的流程,從而加速將門店所售的全品類商品上架Walmart.com。這一舉措將讓Walmart.com的采購人員集中精力拓展在線上銷售的商品品類。”
面對不斷被唱衰的傳統大賣場業態,黃文杰認為,超市可考慮“變大為小”,發力社區型商業,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無疑會是未來趨勢所在。
本文來源于21世紀經濟報道,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