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商超的陣痛,似乎正越來越輕!
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里,省內兩家零售巨擘先后上市:一個是山東最大的連鎖超市家家悅,一個是青島本土商業巨頭利群。
這給籠罩在陰霾中的實體商超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盡管仍然受中國境內消費疲軟、電商沖擊等不利因素的困擾。利群百貨的曲折上市路
2016年12月28日,歷經多年等待后,利群百貨終于IPO成功。從最早的權證到如今的IPO,多年來利群與“上市”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直以來,關于利群上市的消息紛擾不斷。三年前,利群正式開啟上市之路,進入IPO預披露名單,并于2014年的5月份,對外公布了招股說明書??上Ш髞硪蚬蕯R淺。
而最近三年,傳統百貨業面臨轉型壓力,利群的上市之路看起來更是遙遙無期。但就在2016年9月20日,證監會網站公布了青島利群百貨的IPO招股說明書,利群上市才又重回公眾視野。這一次,速度之快出乎很多人意料,招股說明書發布近3個月之后,利群IPO首發就正式過會。
據悉,目前利群百貨共有45家全資、控股子公司,門店經營面積合計達116萬余平方米,涉及百貨、超市、家電零售及品牌代理、批發業務。在利群百貨的招股書中,記者發現利群對于此次募集的資金,將用于連鎖百貨門店、門店裝修升級、城市物流配送中心、電子商務平臺升級共4個項目。
家家悅邁入資本市場
無獨有偶。再往前推半個月,山東省最大的連鎖超市企業家家悅首次公開發行A股掛牌儀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舉行,這意味著家家悅正式邁入資本市場。不過,家家悅的上市之路也是充滿坎坷,在沖刺IPO兩年之后終于獲得成功。
早在2013年12月,便有家家悅擬上市的消息傳出。2014年6月,證監會發布家家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但隨后卻沒了后續消息。直到兩年后,證監局再次發布家家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這一次,家家悅如愿以償。
家家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以超市連鎖為主業,集物流配送、食品加工于一體的大型連鎖企業集團,是山東省內最大的連鎖超市企業。截至2016年9月,家家悅擁有直營連鎖門店620處,網絡拓展到山東省內30多個市縣。目前,家家悅在濟南有16家門店。
零售業走向“一大一小”
除了不斷增加的零售上市公司,無論是商場還是超市,也并沒有放慢擴張的步伐。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新開業大中型商業項目多達551家,商業總體量超過4600萬平方米,其中商業面積在十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業項目超190個,15萬平方米以上的巨型購物中心近70個。
放眼濟南,2016年開業的商場,也有30多萬平方米,比如高新萬達廣場、百聯奧特萊斯、K88名泉廣場等。而即將綻放的更是多不勝數,萬虹廣場、聚隆廣場、匯隆廣場、麥德龍、宜家等。在濟南打造的12個地區中心里,幾乎每個中心都在孕育著商業大塊頭。
一個明顯的轉變是,零售業正向“一大一小”兩極方向發展,“大”指的是休閑娛樂消費一站式體驗的購物中心,“小”則是社區化便利店。據悉,過去一年中國最重要的17個大城市的購物中心,總計接待了約10000億人次的消費。便利店的滲透率從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網購高了3個百分點。
線下成新必爭之地
可以說,零售業價值重構的轉型風口已至。2016年11月,國務院就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從調整商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促進跨界融合三個方面明確了實體零售企業創新轉型的9項主要任務,定調實體零售轉型。
而根據同期國務院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6年1至11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37470億元,同比增長25.7%,增速下降5.9個百分點。盡管實體零售業整體表現疲軟,但是隨著互聯網紅利期的結束,線下已成為新的商家必爭之地,實體零售巨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2016年8月,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就在云棲大會上提出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會是線下、線上、物流結合的“新零售”模式。在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多家實體零售業深度擁抱互聯網,而電商巨頭也紛紛將觸角伸向了線下。
實體零售加速轉型
沃爾瑪在去年就聯手京東掀起“雙11”大戰;百盛則宣布將不斷優化網絡渠道;老牌家電連鎖企業國美也開始實行線上線下移動端等多渠道互融互通的模式;大潤發更是早已開啟了基于門店發貨的O2O新業態。
就剛剛上市的兩家零售業魯企而言,也早就不是局限在某個領域,而是越來越呈現出“通吃”的特性。比如家家悅,它以大賣場和綜合超市為主體,以區域一體化物流為支撐,以發展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食品加工產業鏈為保障,以經營生鮮為特色的全供應鏈、多業態的綜合性零售渠道商。
經過近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利群百貨則逐漸形成了集百貨零售連鎖、商業物流配送、品牌代理與運作、電子商務等多業態于一體的發展格局。在線上平臺建設和物流的配送上,利群的起步并不算晚。在2008年,利群就自建了線上平臺利群商城。
渠道價值不斷提升
實體商業渠道價值正在不斷提升。艾瑞咨詢預測,純電子商務進入增長放緩的時代,預計從2018年起電商年增長率將為16%,相比2011年的70%增長率下跌幅度巨大。蘇寧云商連鎖平臺公司總裁田睿認為,純電商的發展方式已到達巔峰,未來的零售將逐漸向線下延伸,即線上和線下“兩手硬”的融合模式。
中信證券則分析指出,線上商業龍頭長于流量資源、海量商品、信息技術、大數據和互動性,線下商業龍頭則擁有門店網絡、高客戶忠誠度、供應鏈與物流、實體體驗等優勢。商超消費品具有高頻、剛需、成交成本高等特征,商超業態中新技術的效用體現更明顯。
這也詮釋著電商們的一致舉動:去年底,三江購物獲得阿里巴巴投資;京東也在積極布局線下渠道,并與沃爾瑪、永輝超市等達成合作。“實體渠道+互聯網”優勢就在于,能夠匯聚起線下巨大的場景資源,以及海量穩定的消費群體,實現線下資源和網絡無縫化融合。這些都是電商不可比擬的優勢。
本文來源于財經周刊,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