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国产女主播一区二区-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www.hz-victory.com

`
行業新聞

潘石屹、馮侖等大佬痛悼劉曉光 他到底做了什么?

來源:鳳凰財經綜合       作者:鳳凰財經綜合       時間:2017-01-18

       1月16日晚間消息,王巍,劉春等多位微博大V今日在微博證實,原首創董事長劉曉光去世。

  他是國企職業經理人,是共產黨的干部,也是一名前官員,在轉型期的中國,他試圖做出一系列銳意改革,這位職業經理人退休離場之時,正是中國國企改革力度空前的時代。“出籠”之后的劉曉光,腦子里早籌劃好了一盤大棋,那是一盤讓富人和窮人之間握手言和的大棋。

  地產圈之外,很多人知道王石,卻未必知道劉曉光。

  事實上,見到劉曉光,王石也要敬三分。地產圈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臺上一回事兒,臺下又是一回事兒。說起圈子為王,我們可以腦補一個畫面,老一撥的地產圈群英會上,王石、劉曉光、馮侖、潘石屹、任志強等一眾地產大佬聚起來。論起江湖地位和口碑,大家都算眼明心亮。有人說劉曉光這一生,可以說是“半是失意半是成”來形容,做成的事情太多,未競的事情也太多。扎根政商三十載,太多故事從眼前滑過。一個熟悉劉曉光的地產大佬曾私下里感慨,倘若劉曉光掌管了萬科,門口就不至于出現野蠻人了。

  深耕樓市三十載,風云變幻間,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帶領首創從虧損到資產總值達1600億元,旗下5家上市公司,不得不令人豎起大拇指。據劉曉光回憶,他在擔任計委商貿處副處長時,案頭總是堆著太多需要審批的單子、文件。有一天,忙到半夜兩點,劉曉光發現門口站著一個人。

  “手里的項目再不批,就做不成了。”

  “這個項目需要投資10個億,你有嗎?”

  “你批了我就有。”

  劉曉光簽完字,那個人興奮得差點跌一跤,他就是著名的房地產開發商潘石屹。在政府工作的這段時間,偶然認識了潘石屹等下海較早的企業家,這段經歷由此奠定了劉曉光在地產圈的江湖地位。

  2004年博鰲地產年會上,任志強準備抨擊一個地產項目,劉曉光用委婉的口氣說,“咱們不是說好不批評別人么!”任的話語就此變得和緩,甚至頗帶委屈地辯解,“我又沒有點他們的名字。”業內人士指出,能讓任志強收聲者,唯劉曉光一人。對劉曉光,任像是對待兄弟一樣,態度極為誠懇。

  當問及為何任志強對他如此不同時,劉曉光說,多少年的兄弟感情。而后又笑著調侃,首創是華遠的大股東之一。

  這位首創集團的前任董事長曾擁有三重身份:國企的職業經理人、共產黨的干部和曾經的官員。極具中國特色的三位一體的角色讓劉曉光的身份界限變得模糊。在中國的轉型期,這種身份讓劉曉光有機會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支持,但也不得不接受體制的制約。

  

  先烈

  劉曉光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小人物在命運的大潮中不甘寂寥。1955年出生的劉曉光,當過兵,也當過工人,上過大學,當過官,也下過海。

  1995年,是劉曉光命運的拐點。在此之前,劉曉光曾就職于北京市計劃委員會,一路從商貿處的副處長、處長、總經濟師升任計委副主任、北京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那一年,組織上指派他去完成一項整合國有資產的重要任務。這個攤子的資產有97億,分散在170個公司,讓劉曉光難受的是:他接手這個企業的時候,賬面上有一億多現金,最難的時候,只有300多萬現金,工資都發不出。

  其實劉曉光的命運也是那一代人的命運。

  那個年代,棄官從商是一種趨勢。據《中華工商時報》的統計,僅僅92年全國就有10萬黨政干部下海經商,其中最為知名者,是中共元老薄一波之子、時任北京市旅游局局長的薄熙成,辭職下海,創辦了一家酒店管理公司。

  “他們是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水者,和之前的企業家相比,他們應該是中國最早具有清晰、明確的股東意識的企業家代表。”財經觀察家牛文文這樣評價“92派”。劉曉光“下海”后,將體制內存量資產進行市場化運營,在極其復雜的時政背景、市場環境下重構了“首創系”。

  創業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來源于如何塑造國企的體制和機制。中國的國有企業是從計劃經濟過渡過來的,它們既是市場經濟的細胞,又是政企不分的載體。認清這一點之后,劉曉光著手建立企業經營者的股權機制,也就是收益權。他堅持市場化原則,旗下的企業哪家效率高就優先發展哪家,帶動整個集團發展。

  “機制不靈的國企遲早要死,遲早的問題。要不死,也像個瀕臨滅絕的保護動物。”劉曉光說。

  新官上任三把火,針對國企體制的弊端,劉曉光開出的第一個藥方就是改制。“改制后,我們提出來,只要是虧損的企業,就立即消滅。”從1997年到1999年,兩年之內,首創集團消滅了下屬的8個企業。

  “當時有些人要上街,我說你敢上街,我就告你,為什么我告你呢,我給了你2000萬的資本金,你沒給我掙錢,虧了,你還告我?我先告你得了。”劉曉光強調,“我們提出來虧損一個消滅一個,虧損就消滅,這也是我們的機制。”

  在劉曉光對首創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制之時,同為92派的萬通六君子在海南撈到第一桶金后,也陷入了痛苦的窠臼,因為各自價值觀的不同,分了家。而同為92派的中誠信的毛振華,那一年也不是很順暢,中紀委對毛振華進行了調查,盡管全身而退,但對他的影響很大,“在中國做商人,太不安全,模糊的東西太多。”

  同時踏上征程的,劉曉光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在那個“野蠻生長”的年代(馮侖語),萬科王石稱他為“地產元帥,學習的榜樣”,順馳的孫宏斌稱他“敢為天下先”。

  

  苦戰

  曾經的生活像塊苦味的純黑巧克力。當名氣、財富、成功,一切迅速向劉曉光涌來時,那種如履薄冰的感覺也如影隨形。十幾年的商業“苦海”讓他擔驚受怕,夜不能寐。

  剛接手首創集團時,全集團6000多員工沒有資金,步履維艱,劉曉光喜歡用“慘到什么程度”來渲染這段經歷。即便如此,劉曉光還是從一家銀行借到了1000萬。臨了,那家銀行的負責人送劉曉光一句話:“好自為之”。這句告誡至今讓劉曉光念念不忘。

  有一次劉曉光在醫院住院,首創集團一個下屬公司突然開始收購一只股票,眼看著這只股票從十幾塊錢跌到幾塊錢,幾個億就沒有了。這時候怎么辦?為了救這只股票,劉曉光就跟收購方談判把那個公司收購過來。在這個過程中,劉曉光因為壓力大而失眠,每天看英國的恐怖片,然后趴著睡覺,據說這樣可以減少壓力。

  劉曉光認為,強大的政府背景確實讓首創集團從創業之初就占盡了資源優勢(1967.052,-15.63, -0.79%),“血管里的血特別紅”。但這似乎不能說明什么,劉曉光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市場上見高低”。

  2003年6月19日,首創置業香港上市。那一年,SARS肆虐,北京、香港恐懼籠罩,人人自危,愁云慘霧造成的經濟蕭條令人憂心。劉曉光做了一個決定,他要逆市啟動首創置業H股上市。盡管不久前,孫宏斌的順馳和潘石屹的SOHO中國剛剛折戟而歸。

  劉曉光將他的想法告訴了主承銷商匯豐銀行,他們的建議是此時不要來香港,最好是7月份上市。但劉曉光主意已定。

  2003年5月22日,劉曉光帶著首創置業總裁唐軍、副總何光,輕裝簡從直飛香港,當時飛機場冷冷清清,他們測體溫后登機。飛機上僅有7名乘客,每人戴兩層口罩,大家緊張得連水都不敢喝,生怕一摘口罩感染SARS,又渴又餓到了香港。

  沒有人搭理他們,到港后打電話與人聯系約談,別人避之唯恐不及,有的說:“你別來,來也不見,你就是戴著口罩也不見。”一些好心的人則勸劉曉光返回,因為所有的地產商都已打道回府了。

  他只好利用原有的海外人脈關系自己工作,將香港沉寂的資本市場攪起微瀾。一些投資機構開始蠢蠢欲動,認可北京市場,認可首創置業。5月29日劉曉光從港返京。剛一天時間,5月31日,匯豐銀行來電,讓他們即刻返港,市場發生變化,開始復蘇。

  提起首創置業海外路演的經歷,劉曉光不由得感慨:“大鼻子不認中國地產。”外國投資者大概是這樣一種人:你有本事,可以拿走我200億的投資,但你要想騙我200萬,沒門。“外國投資者的錢不好拿啊。”劉曉光感嘆。2003年6月6日,劉曉光率領他的團隊赴英國路演,見了99個基金經理,開了40多個會。

  多年后,劉曉光對記者坦陳這件往事,認為這是他從商以來遭遇的最大一次挫折。經此一役,劉曉光成為第一個把中國城市價值推薦到國際融資平臺和國際基金面前的城市運營商,也是第一個成功引進國際基金的人。

  

  大哥

  經過潛心經營,劉曉光在京城商界擁有了很高的威望。劉曉光在圈內人緣也一直不錯,是“老大哥的形象”,某京城高端地產俱樂部人士這樣評價他。

  關于劉曉光,一直有一個讓業內津津樂道的傳說:大學期間,擔任班長的劉曉光常常闊綽地拿著打工賺來的錢請大伙兒吃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如此“奢侈”顯然有些另類,而劉曉光同班一個女生更是將他歸為紈绔子弟之列。直到有一天,這位女生看到劉曉光那簡單整齊的家和多年來都靠他照顧的癱瘓在床的母親,她才真正覺得這是一個寬厚并且可以依賴的男人,這個女生后來成了劉曉光的妻子。

  另一個細節就是阿拉善的成立,我們也可以窺見劉曉光的影響力。

  2003年10月,身處阿拉善沙漠的劉曉光下決心要為治沙做一些實事的時候,也許正是這種性情的推動,他才可以一個個打電話、一個個游說,號召起了80位企業家和他一起來做阿拉善這個“偉大的事業”。

  行內人眼中的劉曉光,安靜如棋手。

  2004年的博鰲論壇是大腕到得最多的一屆,搞得風生水起,高潮不斷。除了京城四少全齊,劉曉光、王石、孫宏斌、富力老板李思廉、復地的范偉等都去了。最高潮的一幕——孫宏斌舌戰群儒,則多虧了劉曉光的主持和嗆火。作為業內公認的大哥,劉曉光提起問題來哪個人都很給面子。

  在媒體人眼中,劉曉光是一個混不吝的人,常瞇著眼睛語出驚人,又或深陷在自己的邏輯里。

  有次采訪,葉加對著劉說:“劉總,我后來去中宏啦!”

  “搜狐?張朝陽那兒啊。”劉曉光漫不經心的應付著。

  “王永宏那兒!”葉加輕聲解釋說。

  “我不管你了啊,自己坐。”劉曉光斜著身子,對旁邊人打了個招呼,回轉身自言自語,“搜狐?搜狐不錯!”

  “不是搜狐,是王永宏。”葉加耐心的解釋著。

  “哦,王永宏啊,王永宏這小子挺厲害。”劉曉光這才明白過來。

  短短幾句對話,恰好烘托出一個萬事在心和大事兒不暈小事兒暈的劉曉光。別看他表面漫不經心,腦子里經常盤算著很多事情,常常是四五件事情在腦子里跨界的想,根本停不下來。

  哪件事情想通了,他的眼睛就亮一下,然后立即著人去辦。在北京政商兩界耕耘了30年,劉曉光不僅是京派開發商的代表人物,也是最具有時代標志的地產大佬之一。許多年來,經過他眼前身邊的人,好比是不同場景的更替,不同人事的變幻,卻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大話地產。他只當成,一出好戲來看。

  

  宏圖

  “我今年60.8歲了,別人退休都會松一口氣,我卻不行,很多事情只有退休之后才能做,我得抓緊時間了。”在一次活動上,劉曉光一邊自言自語著,一邊拿出一個名單給記者看,上面密密麻麻的寫滿了他退休后的職務和身份。

  “我從心系首創變成心系中國了。”

  “是得去調養一段時間身體了。”劉曉光一邊皺眉,一邊扶了扶腰上的皮帶,心里卻盤算著怎么把腦子里籌劃的事兒一件一件的快點弄完。或許是年齡大了,他習慣把皮帶系在腰線以上,說話的時候,會隨手拉一拉腰帶,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并讓聲音保持平穩。退休之后的劉曉光腦子里想的不是頤養天年,而是謀劃一個更大的宏圖。“別人不愿意退休,我愿意啊,好多事在首創不能做,退休就可以做了。”

  “不過如果再讓我下海,就有點困難了。現在社會基本比較公平,誰的思想解放,誰的觀念創新,誰就能得到發展。一個企業家不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他肯定會死亡,只是早死和晚死而已。”

  2003年10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劉曉光來到了阿拉善沙漠。面對著黃沙滔天,劉曉光躺在沙漠里,開始了仰天閉目地思考。從一個權力擁有者到一個請求權力的商人,成就了劉曉光舉重若輕的個性。這一點,在阿拉善這件事情上可見一斑。阿拉善是由80多位企業家共同發起的,包括劉曉光、馮侖、王石、任志強、馬蔚華、戴志康等大佬都參與了。“你們要不做這事,以后甭找我,咱們也沒有什么朋友可言。”五十出頭的劉曉光給身邊的地產大佬下了軍令狀,率先揮起了阿拉善的大旗。阿拉善的初衷是從防治阿拉善沙塵暴開始,保護中國的生態環境。作為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創始會長,劉曉光功不可沒。

  一做就是十幾年。2015年11月7日,是個令人激動的日子。這一天,阿拉善公益機構換屆選舉,整個會場人氣爆棚,候選人個個血脈憤張。但在這一天,最落寞的人卻是劉曉光,因為他被罷免了選舉資格。最高興的人則是馮侖,因為對他來說,雖然在過程中和劉曉光鬧了點別鬧,但還挺成功。為什么要把劉曉光關進籠子里?用馮侖的話來說,這是對民主的嘗試。

  阿拉善換屆前一天,王石給馮侖打電話,問有幾個人參與選舉會長,這些人都怎樣?馮侖說,第一,有人報名,而且報名的人都不錯;第二,究竟誰當會長,我也不知道。王石一聽,這才放下心來,說最后的結果就是最好的結果。

  放下電話以后,王石和馮侖松了口氣,他們用十年時間解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終于把劉曉光關進籠子里了。馮侖怕劉曉光不平衡,還不停的勸他,干十個首創,也不如做一個阿拉善,你就安心退休吧。言外之意是,你就好好在籠子里呆著吧。

  劉曉光一看也只好笑了,“我一個人被關進了籠子,大家都從籠子里出來了,世界變得更美好。何樂而不為?”于是,劉曉光安心的瞇著眼睛在籠子里看起了大戲。被關在籠子里之后的劉曉光,發現籠子外面的人還是和他一條心,真心地支持和擁戴自己,也就釋然了。一直以來,阿拉善是劉曉光的精神伊甸園,也是劉曉光的光。13年來,阿拉善教會了劉曉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一課是讓他懂得了民主可以使大家團結起來做事。

  

  發光

  阿拉善的事情剛剛落下帷幕,王石和馮侖也終于松了一口氣。誰想,一個轉身,劉曉光又從籠子里出來了。他退休了。“出籠”之后的劉曉光像一頭困獸,四處轉悠。頻頻對著幾個地產大佬示威說,誰也別想再把我關進籠子里了。于是,王石和馮侖他們只好眼睜睜的看著劉曉光重出地產江湖。

  “是時候做點子事情了!”自比為國企追夢人的劉曉光離開體制,頗為躊躇滿志了一陣子,也曾一度出現在此前不便出席的論壇,并公開的談起了房價。此時的劉曉光,已經看淡了名氣、財富和成功,也沒有了當年那種如履薄冰的感覺。幾十年的商業“苦海”讓他變得圓融,豁達,審時度勢了。

  在利益于人情并重的地產圈,眼明心亮的劉曉光很少公開批評某人或某事。或許正因為此,才能夠被各種不服的任志強尊稱為地產的大哥。但在他有感而發、不吐不快的詩句中,出現了多次毫不客氣的批評和對體制的反思。幾十年來,劉曉光對地產的關注和憂思從未停止。退休以后,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家國天下的劉曉光已停不下來。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17年經濟形勢依然不太樂觀,宏觀經濟面臨經濟“新常態”,大型企業也會面臨嚴峻挑戰。或許是從阿拉善的生態環境進而關注到中國城鄉之間的人文生態環境。劉曉光發現,他需要做一件比阿拉善重要十倍的事。“出籠”之后的劉曉光,腦子里早籌劃好了一盤大棋,那是一盤讓富人和窮人之間握手言和的大棋。

  此時,作為地產圈公認的老大哥,心中有光的劉曉光,決心在有生之年,繼續發光。然而,命運的突變,卻使他很多非常有利于社會進步的計劃來不及實現,萬分惋惜。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