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后的當當,正變得越來越垂直。日前,當當在其2017年出版物供應商大會上宣稱,目前圖書銷售額占其總交易額的六成以上,當當以超過45%的市場份額穩居圖書市場之首。2017年,當當要做品質閱讀,重塑供應商關系,并預計未來3-5年開設千家書店。
上海尚益咨詢總經理胡春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認為,電商馬太效應強,做平臺的窗口期已過,現在做平臺越來越難,而在黏性大的類別上對客群上進行深入開發還有機會。圖書市場的一大特征就是黏性強,尤其體現在書評上——易于社交,能夠更好聚集和沉淀用戶。當當可以以此為堡壘,通過客戶向外圍其他品類延伸,這樣的戰略更為穩健,可進可退。
深耕圖書市場
俞渝和李國慶夫婦1999年創立的當當,以在線圖書銷售業務起家,一度與卓越網、淘寶網成為中國并駕齊驅的早期電商三巨頭。2010年,當當頭頂“中國亞馬遜”概念赴美上市,上市當日市盈率超過100倍,創下當時在美上市公司市盈率最高水平。
上市之后,當當開始擴充品類,試圖向百貨化轉型。遺憾的是,這并未能扭轉用戶對于其圖書電商的定位。
2016年9月21日,當當網宣布私有化退市。而彼時國內的電商市場早已今非昔比,圖書成為當當目前唯一可以與天貓、京東相抗衡的品類。據易觀數據顯示,2016線上出版物市場穩步提升,線上圖書零售市場格局趨于穩定,當當以45%以上的市場份額持續居于首位,京東和天貓分別以21%和16%次之。
易觀電商高級分析師楊亞瓊介紹,當當在圖書市場上保持強勢,一來是因為其在圖書市場形成的品牌認知以及資源積累,二來是因為當前80、90后作為主要網購用戶,少兒圖書和經管類圖書是網購占比最高的品類,當當在這兩個市場上布局較早。
但她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隨著電商新模式的探索,線上的圖書市場排名可能暫時不會發生變化,但是差距會逐漸縮小。“當前電商對產業的滲透是綜合性的,不僅僅是渠道。京東、天貓活躍用戶占比大,資源上有優勢,以數據為中介,能更好的銜接上下游,或對當當圖書霸主地位產生一定威脅。”
事實上,當當目前的角色也不僅僅是圖書銷售渠道,而是整個文化閱讀產業的運營者。在線上圖書渠道之外,依托網上購書、數字閱讀大數據和圖書改編IP等核心資源,當當成立了當當網影業、上線了當當網藝術,同時還有自有品牌的硬件閱讀器產品等。李國慶表示,這些都是當當網文化產業鏈的延伸。
據悉,2017年,當當將推出線上問答業務,做圖書行業的豆瓣和知乎。具體來說,當當不會再做一個圖書App,而是在當當、當當讀書這兩款App上增加問答和社區的功能。在當當網副總裁兼出版物事業部總經理陳立均看來,“很多問答都是源于作者和出版社編輯,當當在這方面有天然的優勢。”
經營線下書店
2017年,當當的戰略也主要圍繞著圖書品類展開。其中,最重要的是實體書店業務的推進。當當預計未來3到5年內將開設1000家實體書店。
當當曾經是實體書店的顛覆者,現在卻要從線上回到線下。事實上,另一大圖書巨頭亞馬遜也在推進線下的書店業務。2015年11月,亞馬遜在美國西雅圖開辦了第一家自主經營的線下書店,看書的同時可以體驗亞馬遜的電子產品。而根據當當的說法,其希望通過線下市場的培育來進一步刺激整個圖書市場的活力。
2016年,當當首家“O+O”實體書店在長沙開業。目前線下的實體書店已經達到143家,分為S類綜合書店、A類標準書店、B類兒童書店、C類超市/機場書店、D類縣級書店等7類,針對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用戶需求個性化定制。
楊亞瓊分析道,“線上+線下”的模式,強調的是產品和體驗的同步。線下書店除了賣書,也與咖啡、文創、展覽等進行結合。一線城市文化消費場所較多,而二三線城市飽和度不高,當當更多在二三線城市下沉,與購物中心和政府進行資源的置換。依托線上數據,線下也能有更好的布局。
但一旦進入線下,各項固定成本也會隨之而來。當當網采取尋求合作的模式:一是商業地產,書店為項目帶來客流,而項目則回饋給書店更多的服務和空間。二是政府,很多地方政府樂意在本地有一家類似誠品、方所的優秀書店。
當當新業務總經理張巍表示,當當私有化之后,沒有了上市的報表壓力,可能會把過去為了沖規模而做的一些低毛利,甚至是虧損的品類干掉,無論是日用百貨、服裝還是3C。這樣一來,當當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圖書上。
此外,陳立均介紹,在繼續提升圖書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當當更要做的是品質閱讀、重塑供應商關系,維護行業秩序。一方面,在圖書品質上,堅持良幣驅逐劣幣,對于古籍、藝術類、專業書、學術著作領域有專門人員投入、流量支持,甚至利潤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在供應商層面上,規范價格,保證出版社利潤,堅決抵制惡性價格戰,降低運營成本,讓利顧客,但堅決抵制促銷價格戰。
業務之外,陳立均表示“當當肯定會在A股上市,至于其他任何形式,董事會最后會授權公布。”
本文來源于21世紀經濟報道,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