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尾,回顧2016年商業地產的跌宕起伏,一整年行業大事層出不窮,無論從“營改增”、“商可住”的經濟政策出臺,還是到“輕資產”、“并購風”的企業戰略調整。商家品牌“閉店潮”、“線上發力”,行業人士“跨界轉型”、“另謀高就”。這一年,中國商業地產在前行中不斷創新以適應市場、消費者的新變化。萬商俱樂部在“2016年度商業地產最IN大事”主題沙龍研討結論的基礎上,結合行業事件梳理,從政策與經濟、消費與趨勢、企業與品牌、電商與O2O、空間與改造、人員與調整、資本與并購七大方面,搜集2016年度行業大事共計59件。
秉承“獨立公益專業小眾”精神,萬商專業排行榜在2017年新年伊始定向邀請347位行業專業人士進行了調研,形成本次結果。參與調研的人士高層為主(88.8%)、來自全國各地(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為主)、涵蓋商業及商業地產全產業鏈。詳見下圖:
讓我們一起看看排名結果吧:
注:上圖從上到下依次是從第10名到第一名額
2016年商業及商業地產十大影響力事件排名如下:
NO.1:國內商場掀起特色”主題街區風”
繼大悅城開辟“騎鵝公社”、“悅界”、“摩坊MoreFun 166”等系列主題街區后,天津愛琴海購物公園、鄭州華潤萬象城、合肥新地、濟南萬達高新等購物中心也紛紛加大主題街區氛圍營造,為購物中心加入創新業態,提升附加值。
萬小榜:從大悅城開始刮起, 2016年主題街區開始成為一種大家認可的購物中心體驗模式之一。在商業地產尋找突破困境的今天,排名第一,當之無愧!
N0.2:大悅城之父寧高寧惜別中糧到中化
1月5日下午,寧高寧離開中糧集團,調任中化集團董事長。
萬小榜:從華潤到中糧再到中化,從萬象城到大悅城再到金茂匯,無論走到哪里,寧高寧幾乎都會締造一個商業地產的傳奇。這也引發大家對后中糧時代擔憂和新中化時代暢想。
NO.3:阿里等互聯網巨頭進軍線下實體店
亞馬遜在西雅圖開設第一家實體書店。均根據網站上的消費數據挑選,預計未來它在美國開設300到400家實體書店;當當網也高調宣布未來要開1000家書店;阿里淘寶在廣州開了首家淘寶體驗廳,并在杭州也開了線下綜合店……
萬小榜:無論線上線下融合成為一種實質行動,但關鍵變化在于優勢的運用。
NO.4:大悅城93億出售6項目引入GIC、中國人壽
8月18日,大悅城地產發布公告,同意出售而基金同意購買目標公司立運、熙安及錦星的49%股權,總代價為人民幣92.89億元。6項目包括北京西單大悅城、北京朝陽大悅城、上海大悅城、天津大悅城、北京中糧廣場、中糧置地廣場(舊稱安定門項目)等。
萬小榜:從資產制造時代到資產管理時代,大悅城此舉引發行業無數口水和猜想。
NO.5:中國80、90后新消費力量崛起
中國自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約為4.2億,占總人口的31.4%,無論是年齡還是消費力都使得其無可爭議地成為消費潮流的主力軍。
萬小榜:不知不覺中,想想80年的已快40歲了,90年的已經快30歲了,想不成為新消費力量都難。只是我們在互聯網時代,從數據上發現了他們的力量!
NO.6:“營改增”擴大試點覆蓋房地產等四大類行業
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營改增”試點方案,明確自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
萬小榜:稅這事對行業影響歷來都不是小事,入榜前10,理所應當。
NO.7:萬科并購印力 96.55%股權
8月21日下午,萬科H披露了收購黑石集團的聯營企業所管理基金及其它獨立第三方持有的商業物業公司大多數股權事項,正是印力集團。合計總額為5.83億美元(約人民幣38.89億元或港幣45.40億元)。
萬小榜:在寶萬之爭風口浪尖上,當時還是全球第一大房企的萬科收購國內商業地產的優質企業印力,這事照樣引來關注和猜想無數,也對萬科商業地產的未來充分期待。
N0.8:國務院頒布“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
11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對實體零售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方式、實現跨界融合、不斷提升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及效率作出部署。
萬小榜:在雙11電商的狂歡日,這個《意見》的出臺對近幾年怨言滿滿的實體商業而言,無疑是劑強心針,不過后續政策的出臺仍需觀望。
N0.9:萬達等巨頭“輕資產”化
以萬達、中糧、凱德、紅星等企業為代表的企業紛紛啟動商業地產輕資產化模式,并形成了三種主流的輕資產運行模式。
萬小榜:資產輕重之爭行業從年頭吵到年尾,其實有品牌實力、有管理輸出能力、有獨特的市場競爭力就能輕資產。這個在酒店管理行業都做了這么多年了,有什么可爭的,你問問全世界那些酒店管理集團除了香格里拉,有幾個是重資產模式。因為爭論入選前10。
N0.10:中產階級消費觀念成零售市場風向標
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是不爭的事實,更是零售市場的最大貢獻者和風向標。
萬小榜:挺虛的一句話,但確實真是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