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網絡購物的沖擊,近些年來,一大批中國實體店紛紛關門歇業。面對互聯網沖擊的并不只是中國,來自雅虎財經的消息顯示,一大批美國實體占正在關門中。
來自雅虎財經消息顯示,美國零售巨頭梅西百貨(Macy’s)宣布將關閉68家門店,預計將影響6200個工作崗位。周四,另一家零售巨頭希爾斯百貨(Sears)也宣布,將關閉150家門店(108家Kmart+42家百貨店)。
開年是一個宣布關店的高峰期。根據CNBC的數據,從2010年開始,有將近一半的關店計劃是第一季度時候宣布的。而對于美國的百貨行業來說,這個開年情況并不好。幾乎每一個美國主流的百貨商店品牌都在關店,包括梅西、Kohl’s、沃爾瑪、Sears等,在過去的幾年中,這些品牌們關閉了數百家的門店試圖從無利可圖的商場模式中減少損失。
此前一家地產研究機構Green Street Advisers發布一份報告指出,美國百貨商店每平方英尺的營業額已經降至165美元,較2006年的水平減少24%,要恢復往日水平,需要關閉將近800家商店。該報告還預計,要恢復到2006年的水平,Sears必須關閉43%或300家百貨商店,J.C. Penney則必須關閉31%或320處商店,梅西百貨須關閉9%或70家商店,Nordstrom則須關閉25%或30家商店。
除了關閉商店,零售商們也在試圖減少店面面積。有分析師稱,“隨著租賃合同的到期,你會看見商家們會選擇門店面積更小的位置。”
至于關店潮的原因不外乎電商的興起,以及整體經濟環境不景氣等因素。客流量下滑,消費者購買欲望降低,百貨商店不得不依靠大規模的打折來吸引客戶,從而影響了整體的盈利能力。此外,美國零售業在發展時期大力投入興建的門店現在已經處于飽和狀態。
實際上,美國零售行業的疲軟也體現在發布的就業報告中,該就業報告顯示,2016年11月份美國零售行業的就業雇傭人數出現六年來的首次下降。這也讓業內人士不得不考慮“零售業衰退”的問題。
中國的百貨商店關門潮顯然比美國來得更早,這場自2015年延續至今的“關店潮”幾乎在所有的傳統商業渠道中蔓延。
2016年9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發布《流通藍皮書:中國商業發展報告(2016—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指出,未來5年內,中國的商品交易市場有1/3將被淘汰,有1/3將轉型為批零兼有的體驗式購物中心,還有1/3將成功實現線上與線下對接。
事實上,受到網絡沖擊,加之實體商業店鋪房租上升較快等因素,許多實體店早已運營困難。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購物蓬勃興起,甚至有很多居民在線下店鋪看貨、網上下單的情況,實體購物商店面臨網絡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