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措施,推進新型城鎮化滿足群眾住房需求。其中提出允許將商業用房等按規定改建為租賃住房!對商業市場泛濫的成都來說,這一政策的出臺無疑是重大利好聲音。不過這種類似的模式在美國其實早已經有先例。
國外案例:
古老商場變身潮流公寓
網上電商的興起,讓許多傳統實體大商場,都成為了明日黃花。美國史上最古老的商場——位于羅德島普羅維登斯市中心的Arcade也未能幸免,2008年被迫停業關閉。這座古希臘式建筑建于1828年,見證了當地的商業繁華,深受喜歡。但在被關閉幾年后這座美妙的老商場,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回春!成為當地人的新寵!
據了解,建筑設計團隊耗資700萬美元,將這個古老的大商場,改造成為了一間間小公寓。改造后商場的1層是17間精品店以及餐廳,2、3層則是45間小而美的公寓,公寓面積20㎡~40㎡不等,房租每個月550美元起。
這些公寓雖小,內部卻應有盡有,洗手間、廚房、客廳、臥室,還配備了冰箱、水池、沙發座和大量嵌入式蘊藏空間。設計科學,甚至還做到干濕分區。因為價格公道,又居住便利,成為學生黨以及單身人士的理想居所。申請租住的名單很快超過4000多人,即便是當地人,也只能排隊等待。
成都遐想:
這些商場或許可以這樣變身
中成房業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上周,大成都商業物業整體存量1285.53萬㎡,2016年累計銷售46.12萬㎡,按照目前的去化速度,去化時間需要近10年。辦公物業整體存量688.37萬㎡,2016年累計銷售56.53萬㎡,預計去化時間5年多。
“允許將商業用房等按規定改建為租賃住房”的新政策和美國Arcade商場的成功案例是否可以給成都一些問題商業項目帶來轉機。今天我們就來問診幾個典型案例。
1、商業場
目前現狀:有著百年老字號之稱的商業場,在上世紀80年代紅極一時,如今,這個位于春熙路王府井旁四川最早近現代商業街,被曝出二樓以上商家全部撤離,所有樓道封閉禁行。
改造方案:二樓及以上的全部改造成出租房源,春熙路、王府井旁,如此地段的出租房源同樣可以擁有高溢價。
改造難度:★★★
2、錦都國際
目前現狀:位于紅星路二段的錦都國際之前一直被傳爛尾,目前主要定位為寫字樓,但在主流的新聞一條街,非專業樓宇很難存活,目前大量空置也算正常。
改造方案:區位優越的紅星路,離春熙路、太古里咫尺之遙,可以極為有效地滿足都市潮流青年的居住要求。因此寫字樓整體改精裝酒店、時尚住宅或許會是不錯的選擇。
改造難度:★★
3、成都茂業中心
目前現狀:與開業幾年一直經營平平的九方購物中心一街之隔。公開資料顯示,位于府城大道的茂業中心自2011年交房以來,其宣傳打造的茂業百貨一直未能開起來,寫字樓也有空置現象。
改造方案:與茂業中心緊鄰的時代晶科名苑住宅項目在租賃方面一直供需兩旺,一個8、9平米的單間輕松租到1000元/每月,相當于每月租到100元/㎡,追上甲級寫字樓的租金,達到部分商鋪的租金水平。按照這種邏輯,茂業中心改裝成租賃房源,主要服務高新密集的上班族,或許還真可以。晚上留住了上班族,就解決了區域人氣問題,也許還可以反過來再推動商業。
改造難度:★★★★
業內觀點:政府有情開發商無意
除了我們的上述猜想,將商業用房按規定改建為租賃住房在現實操作層面到底是否可行?開發商的意向又到底如何?成都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開發商的真實需求仍然是全力去存量,快速回籠資金,而不是把存量房用來自持出租,政策意見和開發商的真實需求不十分契合,可操作性不強。
高力國際華西區董事總經理蔡孟頤在接受采訪中表示,從配套上,寫字樓和商業的標準尺寸和服務機能有本質差別,改造起來相對會有難度。最簡單的水電都是商業收費、通氣問題也需要解決,這些都還有待政策的進一步細化。
一名機構負責人則直言,該政策意見是“政府有情,開發商無意”,開發商將銷售型商業向社會出租的收益低,同時開發商持有物業將增加,變相增加了開發商資金流壓力。想讓開發商變成“包租婆”難成現實。
城南某大型項目營銷總監也表示:“如果要將房源用來出租,還得涉及租賃裝修等系列問題,開發商還得在原來的基礎上新開一個業務端口,會很麻煩。自持租賃不是大部分房企的開發模式,與開發商需求不符,不接地氣。”
因此,從目前來看,“將商業用房等按規定改建為租賃住房”能否大范圍落地或許還有待后續配套政策的進一步出臺。
本文來源于成都商報,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