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告別高利潤黃金時代的同時,房地產行業又迎來金融資本的大量入侵。
根據中信建投研報,2015年三季度上市房企整體綜合毛利率較2014年全年下降3.99個百分點,達28.61%;綜合凈利率較2014年全年下降2.33個百分點,達9.85%,毛利和凈利水平均繼續下探。
中信建投認為,明后年房企利潤率有望企穩,但行業利潤率長期下行仍然是大勢所趨。
而資本尤其是金融、保險資本的進入,一方面有利于房企降低資金成本,另一方面又可能成為房企戰略轉型的掣肘,造成實體空心化的后果。
白銀時代,房地產行業的游戲規則已發生明顯變化。房地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大房企上下求索的主題。
戰略轉型風生水起
面對凈利率、毛利率的下滑,中國房企開始尋找業務上的新增長點,縱向深挖上下游產業鏈的市場潛力,橫向拓寬企業業務范圍,謀求跨界轉型。
房地產產業鏈的下游是一系列配套服務,包括社區教育、養老、物業等。搭車“互聯網+”的社區O2O更被認為是萬億量級的藍海市場。其中,物業管理無疑是一個重要而直接的切入點。
2014年6月30日,花樣年控股旗下的彩生活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交易,成為國內首只物業管理股。彩生活首次發售價定為每股3.78港元,以12月29日最高6.34港元的股價計算,股價累計上漲幅度已達到67.72%。
2015年,中海物業以介紹形式上市。萬科、保利、富力、碧桂園、遠洋等房企紛紛表示有意分拆旗下物業平臺并獨立上市。12月22日晚間,綠城在港交所掛出了分拆物業上市的招股書,開拓園區O2O市場。
但是,對于一些房企巨頭來說,僅在房地產產業鏈的延伸已經不能滿足其野心,跨界多元是新的出路。
萬達、恒大、綠地等大型房企先后試水多元化,并涉足金融等行業。而華業地產、宜華地產等中小房企,更是宣布全面轉型,接近退出房地產行業。
在萬達集團2014年年會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第一次公開了萬達的第四次轉型。
提到轉型方向要以輕資產為主,從房地產企業轉為服務型企業,做到萬達商業、文化產業、金融產業、電子商務四大產業基本相當,互相協同、互為支持。
王健林在演講中直言“將來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可能去掉‘地產’二字,變成萬達商業投資公司或商業投資管理公司,去房地產化,也實現萬達商業地產的全面轉型。”
此外,恒大地產在2015年正式進軍醫療健康和金融保險行業,旗下已有恒大淘寶、恒大健康、恒大文化和恒騰網絡分拆上市,11月又收購中新大東方成立恒大人壽。恒大還在打造自己的食品供應鏈,繼恒大冰泉之后,恒大糧油、恒大乳業等產品也將進入市場。
成立23年的綠地則“已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等新興產業并舉發展’的多元格局”。
資本青睞上市房企
隨著2014年以來的金融改革和保險資金投資房地產的放開,房企與資本市場聯系日益緊密,房企的運營模式也因勢而變。
萬寶之爭無疑是2015年年末的一場重頭戲,戲里戲外是股東與管理層的博弈,是資本與人力的博弈,更是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一次融合試驗。
險資入股房企帶來新課題,萬科并非孤例。
據統計,在上市房企中,已有31家有險資入股,其中險資進入前十大股東的房企達21家。除了金融街、遠洋地產等中大型房企,金地、碧桂園乃至萬科等房企龍頭都已成為險資競相追逐的對象。
業內人士指出,對于房企而言,在謀求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更大的資金投入和更長的回報周期,險資能起到支撐作用。如碧桂園曾表示,引入平安人壽的戰略意義在于“有助于優化碧桂園股東結構,并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多家券商研報也指出,險資追逐地產藍籌,持續看好地產基本面復蘇。
但另一方面,追逐投資收益、并無操盤運營能力的險資,能否做一個“安靜的財務投資者”?險資股東進入之后,將如何與管理層相處?
加杠桿的寶能便引發了萬科管理層的強烈反彈。在爭奪中,萬科的合伙人制度也受到了新一輪關注。
2014年5月底,萬科以盈安合伙之名,通過國信證券旗下的“國信金鵬分級1號”一只券商資管計劃,推出了事業合伙人持股制度。
根據2015年三季報,萬科管理層通過盈安合伙持股比例為4.14%,按照12月18日停牌前價格24.43元計算,萬科管理層持有的股票市值約為120億。
在此次萬寶之爭中,萬科的合伙人計劃所持有的4.14%股權起到了一定作用,若與華潤集團、安邦保險、以及劉元生構成一致行動人,其占總股本的持股比例將達到26.78%,超過寶能系持有的股份數量,為控制權之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截至目前,萬科與安邦的“握手”成為萬寶之爭的轉折點,其未來走向值得關注。
除了萬科,房地產公司已有陽光城、泰禾、碧桂園等多家房企推出合伙人計劃,不過并沒有像萬科這樣大規模用于持股。
萬科總裁郁亮認為,“事業合伙人模式的建立讓員工和股東融為一體,讓其不再糾結股東和員工究竟誰排第一,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客戶第一的宗旨。”
萬科等房企,將合伙人制度視為公司業務轉型的匹配制度,但這一制度改革是否因為險資股東進入而被打斷?仍需觀察。
行業格局強者恒強
無論是戰略轉型還是險資入股,龍頭和優質房企顯然更有優勢,這也導致行業優勝劣汰、強者恒強的局面。
根據上市房地產公司2015年三季報,一線房企利潤率依舊穩健,前三季度毛利率31.81%,同比上升0.41個百分點,凈利率11.84%,同比下降0.93個百分點;二線房企的毛利率下滑較為明顯,三季度毛利率從較去年下滑7.89個百分點達26.88%,凈利率下滑2.79個百分點達9.83%;三線房企利潤率繼續惡化,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較去年下降2個百分點和4.7個百分點,分別達28.9%和5.09%。
房企盈利結構分化明顯,凈利率與毛利率被二線,特別是三線房企所攤薄。
與此相對應的是,房地產的行業集中度逐年提升。據安信證券統計,上市房企TOP22營業收入占比71.0%,凈利潤占比82.5%。
根據東北證券對房地產行業142家上市公司過去五年的營業總收入統計,前十家企業占據所有房地產上市企業營收比例由42.14%上升至56.71%。
來自某機構的研究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房地產行業完成并購案例176起,涉及金額1600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數量和金額均明顯增多。
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及“促進房地產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這意味著,目前房地產行業優勝劣汰和兼并重組將成為趨勢。
11月23日,招商地產重組方案通過。“招保萬金”中的招商地產由招商局蛇口換股吸收合并。這也是國資改革背景下,地產央企改革的樣本。
當下,并購數量增加的同時,并購規模的擴大也是趨勢之一。
12月2日,恒大地產發布公告,稱以總金額135億元收購了新世界位于海南海口、湖北武漢、廣東惠州三大城市的4個項目,總建筑面積近400萬平方米。如無意外,這將成為今年國內房地產市場最大規模的并購。
東北證券指出,政府不會再過分刺激房地產開發投資,市場主導部分將會進一步放大,未來將促進優勢企業兼并吸收做大做強,整合行業資源以實現效率改善。因此,大兼并時代行業越發集中,過剩產能得以退出,符合供給側改革的大勢。
本文來源于21世紀經濟報道,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