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不是為了轉型而轉型,不是比誰的名字好聽,也不是比誰的利潤高,或是比哪個戰略新、行業新。前幾天資本市場有一個公司起了一個新潮的網絡名字,結果股價一下子上去了,但僅僅是名字轉型是不夠的。
對互聯網保持冷靜態度
互聯網熱馬上去搞互聯網,文化比較熱馬上去搞文化。要根據公司基礎、人才結構、創新能力等各個方面,結合自身優勢來轉型。以萬達為例,萬達轉型最大的優勢就是線下資源,萬達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線下消費平臺。
我們正把開放式的平臺建設和內部發展結合在一起,按照我們的預估,到2020年,到萬達廣場消費人群至少會到100億人次,我們的目標是達到150億人次。按照現在網絡活躍會員的說法,一個月一次那就是10億人次以上,而且按照我們現在的統計,到萬達廣場消費的人次不止一月一次,平均起來一年會有20到30次左右。我們可以囊括中國6到7億人,而且這些人是消費的中堅力量。
既然萬達最大的優勢就是線下平臺,那么我們的轉型就是要把線下優勢發揮得更加充分,同時結合最新科技和未來趨勢,往這個方向轉。
根本不存在互聯網思維
一是不能神化互聯網。互聯網在2000年曾經有過一次泡沫破裂,現在又重新熱起來了。前段時間出現了的互聯網熱潮甚至到了神化互聯網的階段,還出現一個新詞叫“互聯網思維”。其實這個詞剛出現的時候,我就批判了這種說法。我認為根本不存在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就是一個工具,怎么可能出現互聯網思維呢?
許小年教授的一篇文章寫得非常好。他說,出現了蒸汽機,能說蒸汽機思維嗎?出現了電報,能說電報思維嗎?所有新的科技工具只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工具而已,運用工具疊加了實業當中能產生巨大的價值,但是不能說這個工具叫互聯網思維,其實“創新思維”比較合理一點。
萬達為什么要進行電子商務?我首先跟大家講,不要迷信,不要唯上、唯書,也不能唯科技的東西,現在很多做實業的人有一種互聯網恐懼,這是有問題的。我在公司內部講,勇敢地去跟互聯網,不要怕,失敗了再來。我們摸索著走,所以就成立了一個電子商務公司。為了吸取先進的營養,我們拉來兩個伙伴入伙。
互聯網+實業才有前途
線上雖然這些年發展非常快,也出現了BAT三家,在中國也有很多優秀的巨頭,但是如果完全線上運行下去,你敢保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還能看得見這個公司嗎?不一定。所以現在全球互聯網界已經有一個新的說法出現。有人認為,今后有前途的就是物聯網,單純的互聯網公司在五年內會消亡。我覺得這話夸大了一點。
中國現在也提出了一個新的口號“叫互聯網+”,我覺得這是非常英明的一個口號。如果單純搞互聯網經濟,這就錯了,應該是互聯網+經濟。把互聯網這個工具+到所有的行業上去,就會產生真正的價值。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轉型要跟互聯網結合的原因。我覺得互聯網+有前途,我本身就是這個看法,我們集團內部就是這么做的,我們成立的萬達互聯網電子商務公司,它不是簡單的買賣商品關系。
我們成立了自己的金融集團,曾經有人起名叫互聯網金融集團。我把互聯網三個字去掉了,做的是互聯網+的事就可以了,沒必要名稱上再加上互聯網這三個字。
與電子商務公司結合
商業中心里面的業態越多越好,而且體驗業態越多越好。那些小的商戶都有POS收款機,我們電子商務公司正在研發一款云POS,可以刷臉支付、手機移動支付、中老年用卡支付。
現在第一代云POS已經研制成功,一臺8000元錢,成本太高了,我要求體積更小,把成本降到3000元以下。一旦第二代研發成功,在萬達就會快速推廣。到那時我們收購的銀行就不用在線下開物理分行,只要利用收款機掌握你的信息就可以給你發放貸款,這個貸款顛覆了所有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模式,就是要憑信用,先抵押再放款。
你只要在我的經營系統經營一年以上,我就能掌握你上一年的現金流是多少。比如你上一年是300萬的現金流,我們就能推算出你的成本大概占現金流的70%。我們馬上給你100萬貸款額度的授信,如果你申請貸款,在授信范圍之內我們一秒鐘就給你放款。
怎么還款?這就跟我們這套數據系統結合上了。比如貸一年期切成365天或者兩年期730天。每一筆款按照365分之一,就自己切走了。操作起來既安全又及有保證,因為你現金流的接口在我這里,我不怕你。
電子商務公司是另外一種商業模型,我們非常強調萬達的轉型,特別注重一點,要互聯網+實業,或者說實業+互聯網,這樣才能成功。
本文來源于新華網,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