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離開臺灣,我想在日常的生活習慣上最大的落差,就是當城市里少了便利店以后所可能面臨的不便。而如果去日本,乍一看全島最為親切的感知,可能就是中國臺灣和日本兩地在便利店文化上的相似。許多臺灣人都對他們的便利店引以為傲,這并不是沒有道理。因為除了這種感性認知,令人意外的是,根據臺灣經濟部門統計,2015年臺灣的便利商店密度已經打敗日本。
截至去年底,臺灣統一、全家等四大超商,總店數多達10131家,平均每3.62平方公里就有一家便利商店。其中以統一超商(如7-ELEVEN)店數最多,緊接著依序為全家、萊爾富,以及OK便利商店。臺灣便利商店的年營收額在今年也將挑戰3000億元新臺幣大關,獲利已經逼近百貨公司的年營收。
以美、日便利商店的發展經驗看來,當國民所得達3000美元時,是便利商店的發展期。而當國民所得達5000美元時,便利商店提供24小時服務的經營方式符合消費者對時間的便利性需求。與簡單的販售小商品不同的是,便利店所提供的“時間”效能是其經營理念重要的一部分,故而最能接受便利店服務的肯定是城市年輕人。一方面他們不那么計較飲料及小商品價格與大型超市的差異,另一方面,他們忙碌,就連吃飯的時間都十分寶貴,他們更能認同時間成本的計價。而便利商店對待學生族群和白領族群等消費主力時同樣考慮得相當周到,臺灣的便利商店是可以在開學季代繳學費的,在學期中也能代收學分費及雜費,全家便利店甚至能代收停車費。
198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以后,最早的便利商店由統一超級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主營,1980年全臺第一家7-ELEVEN“長安門市”正式營業,最初其營業形態是煙紙店的改良模式,主要販售飲料、香煙等,也提供方便處理的熱食。但2000年以后,即買即食、熟食及正餐食品不斷增加,超商也開始考量用餐環境及座位的舒適。為結合在地飲食文化,并將之納入經營體系,如今每到過年,臺灣的便利商店就提供年菜訂服務,甚至在每年秋季,還提供臺灣萬里蟹及大陸大閘蟹的預訂。
2004年,7-ELEVEN推出了24小時的咖啡服務,這項措施也陸續引入上海的便利商店。其他如日常經辦費用代收業務、影印機傳真機、網絡購物到店取貨在各大便利商店納入日常。在2010年,7-ELEVEN還有了自己的電信服務。2011年以后,便利商店業者在服務上做了更多的服務創新,如7-ELEVEN的代收洗衣服務、全家便利商店的代辦證件服務、萊爾富推出的自助相片沖印服務等,成為了臺灣便利店區別于其他大型量販超市的主要經營特點。一定程度上,它對相關行業的沖擊十分明顯,圖方便的民眾不再需要專門的小型影印店、照相館、干洗店、咖啡館、火車票代售點、演唱會電影票兌換機……就能實現日常生活各個細部的消費需求。
臺灣便利店經濟的蓬勃發展,從表面上來看,就是店鋪越建越大,有的全家便利商店不止寬敞得好似家具店,甚至能蓋上好幾層樓,方便來往客戶自由用餐、飲茶,及網絡商品到店取的貨品堆積。甚至有些臺灣作家,會選擇在便利店展開日常寫作,因為店內寬敞明亮,又能解決平價、簡單的三餐。以螞蟻雄兵綿密布點的臺灣便利店,已經成為了鑲嵌于臺灣全島最顯眼的城市地標。
三十多年來,便利店文化為臺灣消費文化創造了新的方式。便利店也成為了臺灣人難以離開的生活習慣。許多人購房時都表示,希望公寓能直接建在便利店樓上。他們沒有說希望住家樓下多開一家便利商店,而是說希望便利商店樓上就是家,這也是島內新興族群有趣的思維方式。
而在中國大陸,便利店出現的時間并不晚。早在1996年,日本羅森就進入上海,第一家門店在古北新區開業,此店也是中國大陸第一家便利連鎖店。但截至今年7月,據維基數據,羅森在上海只有400余家門店,北京更少,僅僅23家。這個數字,不僅與日本12000余家門店不可比擬,與臺灣近二十年來的發展趨勢也很難相提并論。2004年,全家便利商店也開始在上海地區開店。可一直到2013年淘寶宣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推出“跨境網購店取服務”,便利店的電商業務才正式大刀闊斧地拓展起來。與大陸發達的快遞業不同的是,因為做好了密集的店鋪布置,相較于宅配,臺灣人更習慣在便利店取貨,這樣就不必為等快遞耽誤時間。全家便利店的這項服務,將“店對店”的物流拓展至兩岸,無疑對于電商的通路是極大的利好。2015年5月15日,大戶屋大陸首家店落腳上海長寧區南豐城商場,被視為是全家開啟在中國餐飲市場布局的一大步。
上海無疑是便利店文化的試點城市,也是相對而言“便利店模式”在全國發展最好的城市。可即使如此,據報載,2013年上海地區的便利商店曾出現關店潮。“先是在日本的第二大連鎖便利店集團羅森,2012年以來已經關閉30多家店,接著市占率最大的本土業者農工商集團旗下的好德和可的,日前也分別關閉了幾十家門店,就連外資第一大品牌全家便利商店2012年也在上海關閉了三四十家,7-ELEVEN自11月起關閉店數量超過10家,等于整個上海加起來一年就關閉了上百家店。”臺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秘書長洪雅齡表示,“中國大陸市場不只是放大幾十倍、幾百倍的問題而已,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
政府管制、高昂店租、消費習慣、貧富差距等等因素阻礙了二十年來大陸便利店經營模式的發展。上海目前約有6400家便利商店,作為一個極度依賴門店規模、后臺信息系統、物流配送體系的業態,便利店模式的發展空間還很大。除淘寶外,2013年起亞馬遜中國也宣布與全家便利合作,在上海推出包裹自提服務,靈活了取貨時間。便利店結合電商越來越成為時下流行的網購形式,很可能在未來幾年中逐步建立起民眾除了“宅配到府”之外新的提貨習慣,“自提點”的普及或許會在未來成為大陸生存困難的便利店獲得經營轉機的可能。
本文來源于東方早報,作者張怡微,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