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彩生活2014年6月30日上市之后,各物業管理公司爭先啟動上市計劃。目前已有7家物業管理公司成功掛牌新三板,其中開元物業、丹田股份、東光股份、華仁物業等公司以高成長及特色發展,成為新三板的亮點物業管理公司。
此外,房企龍頭也開始扎堆涌入物業上市大軍,在中海地產旗下中海物業分拆上市成功后,萬科、綠城、碧桂園等一批業內知名房企的物業管理公司正行進在上市的路上。那么,為何這些大牌房企開始付出大量精力發展原本不起眼的物業?強推物業公司上市的背后隱藏著哪些“陽謀”?
陽謀一:上市謀市值
從目前行業競爭格局來看,千億房企的競爭暗潮洶涌,中海系、招商系、保利系、綠地等房企試圖通過重組形成“巨無霸”聯合體,爭奪未來行業(經營業績或市值)老大的地位,競爭異常激烈。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從未來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樓市將逐步進入存量房時代。對于房企來講,未來競爭的重點一定是在存量房領域。而物業管理服務將成為存量房領域重點布局的市場,也是品牌房企構建大平臺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碼。
以萬科為例,今年5月22日,萬科在深圳召開股東大會,郁亮明確未來對包括物業在內的萬億級多上市平臺控股集團的目標。不難看出,當樓市進入所謂的“白銀時代”后,萬科旨在發力物業服務領域,通過子業務的估值來謀求集團整體的市值規模。
在香港成功上市后,彩生活股價一路攀升,甚至市值超過花樣年,可見資本市場比較認可物業公司的未來成長前景,甚至說物業管理行業已站在“風口”,物業被當做房企市值重建的平臺作用開始凸顯。
陽謀二:輕資產瘦身
近年來,房地產行業利潤率出現持續下滑成為“新常態”。盡管今年以來經歷了一波樓市的小回暖,一二線城市的銷售火爆,但房企整體利潤率低于10%是不爭的事實,不少房企在探索“輕資產”模式,以求降低成本。
“輕資產”模式指的是從賺取資產升值收益(重資產模式)走向賺取增值服務收益,包括代工品牌溢價、物業管理、商業運營、其他衍生收益以及地產基金等多元地產金融服務過程中的提成收益。
張宏偉認為,從物業管理的角度來看,由于樓市將逐步進入存量房時代,購房者的需求將轉向品質或增值服務的提升,這意味著在存量房市場領域物業公司大有所為,并且也有利于企業提升企業利潤率、規避市場風險。
以彩生活為例,2011年其收入是1.47億元,2014年則達3.89億元;2011年的毛利僅0.69億元,2014年高達3.1億元。
陽謀三:擁抱互聯網+
業內對于物業企業上市最看重其實是其盈利模式。對于房企來說,為了更好地把握好C端消費者需求的接口,從而可以在此基礎上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最終獲得增值服務收益,從而真正實現所謂的“互聯網+地產”,而非簡單的互聯網賣房。
從業主的需求來看,除了最基礎的安保需求外,醫療、養老、教育、就業等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方面。張宏偉認為,從物業公司增值服務收益來源來講,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社區增值服務,包括生活超市、社區商圈、便民服務、O2O服務等。具體來說,物業公司構建社區O2O平臺,展開與社區周邊的商家合作,通過APP將商家引到線上,構建社區一公里微商圈。隨后,物業公司可根據住戶年齡、性別、家庭成員構成以及家庭基礎財務狀況等信息對用戶進行精準分類,并通過推送等形式將服務信息精準呈現給住戶,物業公司在此基礎上獲得社區增值服務收入的分成。
第二類為社區增值外的附加服務,比如小額貸款服務。包括提供買房首付貸、裝修貸等小額貸款服務,為社區服務產業鏈條上的商家提供小額貸款服務等等,物業公司可以在小額貸款服務過程中獲得息差收益。
此外,包括房屋買賣、房屋租賃、白領公寓、社區養老等運營性物業的租金收益和資產本身的增值收益也可為物業企業帶來資產性收入。
本文來源于證券日報,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