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香港整體旅客人數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5%。其中,內地旅客約為122萬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長2.3%。這是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的數據。
然而,人流增長并未帶來香港零售業收入的增長。繼“最慘五一假期”、“最慘暑期檔”之后,國慶假期的第二日,就有本地媒體和商鋪店主強調,香港迎來了史上“最慘黃金周”。
“對照以往及今年中國旅客前往的其他國家及地區的數據,這的確是香港最差的黃金周。”香港工聯會旅游業雇員總會總干事林志挺和界面新聞記者談及相關數字,顯得有點無奈,“黃金周期間,酒店降價但入住率仍只有八成左右,零售人流少及生意減少四成。這些都在預料中,所以商家之前都不抱期望,之后幾個月也不會有大期望。”
金銀首飾店的營業收入下滑最為明顯。周生生大中華營運總經理劉克斌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黃金周的營業額較去年同期跌15%,最大一單生意額近30萬元、比去年同期最大單生意金額少約20萬元。
酒店方面,香港酒店業平均房租下跌15%-20%,入住率維持在80%-90%水平,并無一房難求的情況。有酒店業界人士表示,黃金周期間房價下調了約一成半。香港六國酒店總經理李國儀指出,酒店入住率雖較去年同期上升5%,但房租按年下跌18%-20%,由平均約1500元減至約1200元。
香港百貨商業雇員總會副理事長鄧祥勝告訴媒體,今年黃金周生意按年跌六至七成,是歷來首次下跌。鄧祥勝認為,業界在黃金周前已預料生意不及往年,黃金周期間雖然人流較平日多,但旅客消費意愿低,人均消費按年跌三成至四成。
鄧祥勝還留意到,以往黃金周來港的旅客多購買貴價手表及名牌產品,今年主要購買化妝品及日用品等生活用品。
不過,香港最大的化妝品店莎莎國際在黃金周期間也未錄得營業收入的樂觀數字。10月12日,莎莎國際公布了黃金周期間的銷售數據顯示,該公司在香港與澳門兩地合計的零售銷售額按年跌10%,旅客人流減少及消費力轉弱,來自內地游客的營業額跌超過10%,每宗交易平均金額也下跌約12%。
“零售寒冬”一詞,不斷成為香港媒體、業界人士、甚至政府官員的常用詞,仿佛香港零售業重回2003年“非典”時困境。
香港工業總會名譽會長劉展灝就持此論斷。他認為,香港過去以“購物天堂”著稱,零入口關稅居功不小,但隨著商鋪租金不斷上升,免稅的作用被租金的升勢徹底抵消,香港價廉物美的優勢已然消失,零售市道不容樂觀,甚至比“非典”時期更為嚴峻。
“非典”期間,香港的零售業曾一度低迷。劉展灝說,但與現在不同的是,那時候租金和薪酬水平相對較低,零售生意尚算可守,現在租金和薪酬等營運成本高漲,首當其沖的是議價能力低的中小企業,除非商鋪業主愿意減租,否則中小企業或會陸續裁員甚至出現結業潮。
從政府統計處查詢到,2005年8月份的零售銷售額為165億元,目前香港零售業規模仍然較10年前增長近130%。但根據《蘋果日報》的報道,10年間,香港所有行業的平均月薪,僅由2005年8月的10511港元增至今年8月的14877港元,增幅僅為41%。
與此相對應的是,10年前港島區平均商店租金,以每平方米計算,每月只需844元;10年后,平均租金升至1628元每月,增幅為93%。
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香港零售業銷售進一步轉弱,部分原因是訪港旅游業放緩,近期股票市場大幅波動也可能削弱消費意欲。此外,由于中秋節在今年和去年于不同時間出現,導致部分相關消費延后,也進一步削弱了零售業的表現。
據了解,自2015年3月開始,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就維持跌勢。最新數據顯示,香港今年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為379億元,同比下跌5.4%,跌幅創年內新高,而且有6個月是連續下跌的。
與旅游業表現緊密相關的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其銷貨價值在8月下跌8.8%。百貨公司貨品下跌8.6%,服裝下跌13.5%,食品、酒類飲品及煙草下跌10.2%。
“絕不可否認零售業出了大問題。”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9月18日在《晴報》專欄撰文中如是指出,“今年1月到7月的零售總值是2831.5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零售貨品的總數量反而上升1.7%,這反映出問題的所在:賣出的商品多了,但收到的錢卻減少,等于就算用了減價促銷的手段,也幫不了營業額。”
根據雷鼎鳴分析,在同一時期,香港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了2.5%,但在零售業商品卻要平均減價3.5%,而且營業額還要下降1.8%,2831.5億元的營業額,加上消費市場的通脹因素,已等于比去年同期實質緊縮了4.3%。
雷鼎鳴認為,“非典”時期,2003年上半年比起2002年上半年,零售總值共下降了6.7%,但因當時是通縮,租金及其他商品都便宜了,零售業沒有這么痛苦,消費者物價指數下跌了3%,零售業實質的減幅只是3.7%。“所以說,現在零售業的跌幅比“非典”時更嚴重,并無錯誤。”
回憶起非典,1970年代起就從事零售業的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陳淑玲也有此看法。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陳淑玲表示,現在零售市道比非典期間差很多,香港內部出現了一系列不友好事件,影響內地游客來港,加上匯率因素,外國零售品牌直接在內地開店,外圍經濟也不好,“可以說現在比非典期間還要惡劣。”
陳淑玲指出,十多年前,香港零售業主要靠本地居民消費帶動,但現在很大程度靠內地游客做大市場。如今香港市場沒有這么大量的游客,零售業界難以承受那么高的租金。
自2003年以來,零售業興旺帶動商鋪租金大幅攀升,全球零售集團以不斷高漲的租金去承租,作為亞洲旗艦店,業主隨即瘋狂加租,形成飆價循環。
據《第一財經》報道,以租金高昂著稱的香港銅鑼灣羅素街出現了10年來減租幅度最大的鋪位。該街第18號鋪位已于今年10月起由瑞士手表店積家(Jaeger-LeCoultre)轉手給本地折扣化妝品店卡萊美(Colourmix),租金從前者過去3年租期內的每月175萬港元減至70萬港元,暴跌六成。
輕奢品牌Coach中環旗艦店的提前退租也一度令業界驚訝。該店于今年8月31日正式結業,租約原定于2017年10月到期,面積超過1萬平方英尺。按2012年起月租金720萬計,該店需每天賣出50個5000港元的手袋才能抵消租金成本。原鋪位最終由運動品牌Adidas接手,租金僅為前者的60%。
美聯集團董事總經理黃子華告訴媒體,香港銅鑼灣、中環等核心區域零售店鋪的租金以往受大陸游客驅動,每年漲幅高達兩至三成,10年來已增長5至10倍;但如今香港市場遇冷,這些區域現時的租金已有三至五成跌幅。
零售店鋪業主的減租反映了奢侈品零售業的困境。胡兆英分析稱,內地游客赴港的消費模式已發生改變,“不會再集中購買奢侈消費品。零售業界也應多開拓特色及不同類型商品吸引內地游客消費。”
相比非典期間,如今的香港經濟或許也在經歷一場由高租金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從零售業蔓延至其他行業。劉展灝認為,香港經濟前景充滿隱憂,單靠服務業和旅游業支撐香港經濟,顯然已經行不通。
香港零售業,一向倚重于內地旅客。界面新聞記者從香港旅游發展局查詢到,今年1至8月,訪港游客共計3986.55萬人次,相比去年減少0.1%,其中內地游客就達到3124.19萬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加0.8%。換言之,內地游客占到香港入境游客的近八成比例。
香港政府公開數據顯示,2002年“自由行”計劃未開始前,訪港的內地旅客約有680萬人次;計劃推行后,2012年有3491萬人次的內地旅客,其中66%經“自由行”計劃來港。2004年至2012年通過“自由行”計劃訪港的人次每年增幅介乎10.1%至34.5%,平均每年增長23.6%。
2003年,香港面對非典的挑戰,經濟陷入低谷,“自由行”計劃自2003年7月起實施,可說是一場及時雨,成為帶動零售業增長的一股重要動力。
2003年,香港批發及零售業的生產總值為351.4億元,占當年GDP的2.9%。10年后的2013年,香港批發及零售業的生產總值達到1102億元,占當年GDP的5.3%。零售業就業人數也以平均每年2.2%的速度穩步增長。
截至目前,“自由行”已涵蓋內地49個城市,覆蓋內地居民超過3億人。香港特區政府在2013年公布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寫道,“自由行”是各項旅游措施中成效最顯著的一項,帶來大量內地旅客,是香港過去幾年旅游業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預計2017年訪港旅客將增至7000萬人次。
香港政府公開數據顯示,2004年-2012年通過“自由行”計劃訪港的人次每年增幅介乎10.1%至34.5%,平均每年增長23.6%。但是,2015年內地赴港旅客增速明顯放緩,這給香港的零售和旅游市場蒙上陰影。
香港旅游業議會主席胡兆英指出,黃金周期間,超過100萬的內地旅客當中,約60%是來自“自由行”旅客,按年下跌約6%,當中深圳戶籍的旅客跌幅近20%,“一簽多行”變成“一周一行”的影響,已在今年的黃金周浮現。
客流因素之外,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大環境不明朗。匯率方面,港幣升值影響旅客消費意愿,加上周邊地區放寬了簽證措施政策,吸引了一部分旅客到其他地方,以及過往有針對內地旅客的不愉快事件發生,影響內地旅客來港。
“香港過去太習慣十幾個百分點的增長,今年游客消費能力下跌是關鍵。”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瓊表示,今年游客的購買力較去年有明顯下降,故總體生意應仍為下跌狀態。
香港旅游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指出,自2014年第三季,香港的零售業銷售數字一直下滑,農歷新年后,零售市況回落更為明顯,主要受去年“占中”活動、今年初多宗“反水貨客”事件及針對內地人的游行等拖累,影響內地旅客訪港旅游意愿。
姚思榮進一步分析稱,日本、韓國等鄰近國家簽證放寬,服務質素高、港府年初由“一簽多行”改至“一周一行”,及港元強勢導致香港減少產品價格優勢等影響,令內地認識在“黃金周”考慮轉往其他周邊國家旅游。
香港和澳門回歸之初,成為不少內地居民走出國門的第一站,隨著海外出行越來越方便,“首站”、中轉功能的削弱,赴港“自由行”的高峰已悄然過去。
香港不少地區已經形成了“藥房、金鋪、鐘表店和化妝品店”并駕齊驅的街面模式,維多利亞港、海洋公園、迪士尼樂園等固有的景點,卻沒有更大突破。越來越多的藥店出現在香港大街小巷,本地媒體甚至發問:“香港病了嗎?”
香港零售業遭遇“港囧”,其它行業也難以獨善其身,樓市、金融和地產股都已露出頹勢。
雷鼎鳴認為,零售業出現不景氣,若按此態勢發展下去,香港低失業率會有所不保,這絕對不是香港之福,尤其是這些人在社會中相對弱勢。
面對市場的不景氣,香港政府推出很多措施。比如,給旅游發展局3億元作宣傳,今年年初又增加了8000萬元,特別作為振興消費和旅游推廣。此外,還在9月底再推新招“救市”,成立1000萬元的“旅游配對基金”,針對消費、過夜和高增值的旅客,在未來半年加強海外宣傳攻勢。
但是,這些政府措施卻多發力于宣傳方面。林志挺此前曾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這些措施并沒有多大效果,只是擺在服務柜臺,喊著口號,在機場發傳單推廣之類的,不會產生真正的影響。
零售界不斷有傳聞,政府有意在年底或明年初重提擴大自由行計劃。自由行曾經拯救了非典時期的香港經濟;那么,擴大自由行,還能拯救差過非典時期的香港經濟嗎?
姚思榮贊同開放新的自由行城市。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出建議稱,香港政府應爭取開放內地“自由行”城市,由目前49個,多增3至6個,另外增加廣告,向旅客宣傳香港好客形象,以吸引來港旅游及消費。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副會長歐陽熊萬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也提出,希望增加內地幾個城市做“自由行”,讓中國游客能更多來香港;同時,香港要增高服務,童叟無欺,增加價值,令香港零售品牌打響,增加亮點。
“中國內地對于香港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與香港零售業表現是分不開的。越來越多的內地游客到香港來,對香港零售業才有幫助。”歐陽熊萬說。
“香港以低稅率、高效率見稱,如今已失去其獨特的吸引力,單靠服務業和旅游業支撐香港經濟,顯然已經行不通,香港經濟前景充滿隱憂。”劉展灝說,香港營商環境持續惡化,歸根結底是土地和人力資源不足所致。
部分香港廠商看到了內地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的機遇。香港廠商會副會長陳淑玲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香港人很知道變通,現在內地的互聯網O2O以及電子商務正在大力發展,香港的零售商應該要抓住機會,應對新的環境。她認為,香港零售正經歷低潮,但不能因為低潮而不做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