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地產依舊被指噱頭多于實際,但這并不妨礙先驅型開發商對它的鐘愛。
第一梯隊中,萬科、綠地、萬達等龍頭房企正在加大綠色建筑的推廣力度,當代置業、朗詩、三湘股份等企業則是將其作為差異化競爭的秘密武器。在可以被快速復制并效仿的營銷手段前,綠色建筑核心技術的掌握并非易事,而這成為房企間差距拉開的關鍵。
按照克而瑞報告,目前我國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積為16億-20億平方米,這意味著在2020年以后,我國每年至少有5億-6億平方米以上的新建筑是綠色建筑。綠色地產,或將是中國房地產行業未來最大的風口。
風口到來
風口到來前,有一些現狀需要被認知。
朗詩地產董事長田明曾表示,綠色地產發展最大的難點在于建造成本較高,且市場認可度有待進一步被提高。但綠色地產是否必然帶來成本的增加并將成本轉嫁到購房者身上?答案并不肯定。
有例子可以佐證。按照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第一個獲得LEED認證的住宅—招商地產 “一座酒店式公寓泰格公寓”,只用了五年就回收了節能技術所帶來的增量成本。保利在湖南長沙的第一個綠色建筑項目麓谷林雨,因節能材料的使用帶來總成本上的減少。
據克而瑞披露,朗詩的“深綠”產品成本其實只比普通住宅高出20%-30%,這一差值接近于普通建筑領域行業領先企業與行業平均水平之間的差距,即綠色地產的建造成本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大。
事實上,綠色地產的益處頗多。
由美國加州圣地亞哥大學發表的一項在全美對154幢建筑進行的長達一年的調查報告曾表明,在綠色建筑里居住或工作的人,生產效率高,向公司請病假的時間也比在一般建筑的人平均少2.88天,而綠色建筑的出租率和房租也較一般樓宇高。
這并非局限于購房者本身,對于房企而言更是如此。
自身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升是一個方面。成立于1995年的當代置業將戰略轉向“在節能基礎上提供高舒適度的居住環境”后,一度晉升成為全國性知名地產公司,其開發的項目,“當代MOMA”榮登《時代》雜志當代十大建筑奇跡。在這一項目中,當代引進了歐洲的先進系統:不用空調、不用暖氣、不用開窗,卻能讓居住其中的人感到恒溫恒濕、空氣新鮮,且能在國家強制要求的節能65%的基礎上再減少一半的能源消耗。在2015中國綠色地產運行典范排行榜上,當代置業更是榮登榜首。
另一個方面,先于政府意識同步反哺于政策的制定,并最終享受政府層面的隱性福利。在介入綠色地產時,綠地總裁張玉良就提出早于政府2008年時強制要求的比以前節能一半的要求。這為綠地后續贏得了500萬元的上海市專項節能基金。據悉,綠地在南昌的一個項目,正是因為滿足了政府做綠色生態小區的要求,才順利拿到了地塊。
綠色地產上升通道正緩緩開啟,機會逐步顯現。按照住建部此前透露數據,中國綠色建筑發展迅速,每年綠色建筑數量都會翻一番。預計2020年前,我國用于節能建筑項目的投資將至少達到1.5萬億元。
痛點難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房企洞察先機,先行者正嘗試將自己的科技體系對外有償輸出。據了解,朗詩地產的朗思品牌已經正式運作;萬科借助自己東莞建筑研究中心對外提供檢測服務的同時,去年下半年已開放咨詢業務;招商地產在國內首設綠色低碳官職務,在總部設立策劃委員會和綠色地產研發中心;此外綠地、沿海地產都在不同場合提及要轉型綠色地產運營商。
不可置否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綠色地產事業起步較晚,盡管近幾年呈幾何級增長,但與全國500億平米的建筑總量相比,僅相當于1/150,比重很小。而從政策體系、評價標準、技術水平、市場認識等方面,國內綠色地產行業都面臨不同程度的發展痛點。
現階段,政府的推動被認定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堅實力量。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羅勇就指出,當前,我國綠色房地產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存在許多問題,“目前綠色產業鏈有待完善、發展不平衡、新開發項目的綠色比重不高、既有房產綠色改造挑戰大、綠色質量難控制、推進政策不夠優化。”
為此,他呼吁,城市政府要加大對綠色房地產發展的直接財政投入,積極發展公共性的綠色房地產基礎設施,努力解決跨地區的綠色房地產協調發展問題,不回避城市綠色房地產發展歷史欠賬問題,最大限度地拉動綠色房地產的發展。此外,政府需盡快制訂《綠色房地產促進法》,以綠色的戰略思想指導城市房地產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克而瑞研究院朱一鳴表示,雖然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關于綠色建筑的實施意見,并且成立了碳排放交易所,鼓勵企業節能減排,但實質性的優惠政策不多。要真正推廣綠色地產,國家出臺土地與稅費優惠的配套政策已經刻不容緩。
本文來源于時代周報,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