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金額同比增幅快速上升,說明部分企業的經營壓力開始增大。這里面也有一部分是房地產企業,在去庫存的壓力下,必須不斷出讓企業股權和項目股權。通過此類模式,能夠促進企業后續戰略層面更加理性。
地產行業并購正在成倍增長。
根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9月28日,2015年年內房地產行業并購案達到176宗,涉及金額為1600億元,幾乎相當于2014年全年的并購交易價值;2014年并購236宗,涉及并購標的物價值1768.09億元,同比增長率104.93%;而2013年并購153宗,涉及金額863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145.09%。
清科研究中心監測數據也顯示:從2015年1-8月國企并購涉及行業分析,案例數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金融、能源及礦產、房地產三個行業,其間分別產生了40、39、32起國內并購交易,占國企并購總數的12.4%、12.1%、9.9%。互聯網、電子及光電設備等當下最火熱的并購行業在國企的兼并重組中完成的案例數較少。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天宇表示:從并購金額來看,能源及礦產、金融、娛樂傳媒的表現最為突出。金融表現位居第一,自2015年起中國資本市場的活躍,帶動了金融行業并購,該行業2015年1-8月共涉及交易金額139.80億美元,占總額的16.38%;其次是房地產行業,各大國有地產商在市場上爭奪優質中小地產商,意欲擴大市場份額的態勢愈演愈烈。房地產行業本年度共完成了交易額63.32億美元,占比為17.1%,其中百視通以55.83億美金收購東方明珠(600637,股吧);能源及礦產排名第三,隨著近兩年國際能源及礦產價格走低,國有能源及礦產企業的整合逐漸成為國企兼并重組市場上的一大亮點。該行業2015年1-8月共涉及交易金額60.78億美元,占總額的16.4%。
近期國企并購案以華遠收購陽光新業相關股權較為典型。9月22日,華遠地產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北京市華遠置業有限公司與北京瑞菱陽光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受讓瑞菱陽光持有的陽菱光輝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51%股權和菱華陽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51%股權,轉讓價款分別為1.85億元和3.17億元,合計轉讓總價款為5.02億元。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后,華遠置業持有陽菱光輝100%股權,出資額3.10億元;持有菱華陽光100%股權,出資額5.30億元。
根據公告,此前的8月21日,華遠置業還曾與菱華天津開發有限公司簽訂協議,由華遠置業受讓菱華天津持有的陽菱光輝和菱華陽光各49%股權,轉讓價款分別為約1.82億元和約3.11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陽光新業自去年開始就飽受資金周轉之痛。今年開始,該公司除了轉讓項目公司股權,還對公司組織結構進行了大幅調整。
在并購方面,民營房企中表現最為兇猛的是融創中國。尤其是今年以來,融創收購動作頻繁,分別先后發起對綠城、佳兆業、中渝置地、天朗、雨潤等企業的收購。
不過,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的收購也在隨著市場變化發生改變。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融創是現金流導向非常明確的企業,從并購項目對象來看,主要以現金流為導向。換言之,每一個并購項目馬上就可以進入銷售狀態(凈地的話5-6個月后可以達到預售條件,或者是項目已經動工但項目本身品質無大礙的項目),馬上可以產生現金流,做到這個程度,融創在并購過程中其實只需要支付并購的首付款就可以,其余幾期的款項完全可以通過銷售現金流覆蓋掉。因此,融創的資金成本壓力也會較低,可以較快做出銷售業績。
張宏偉表示,“仔細觀察孫宏斌最近幾次的收購手法,其實已經開始有所變化。比如融創對于天朗、中渝置地等房企的收購并不是全盤通吃,已經和此前收購綠城、佳兆業不一樣了。同樣,和雨潤地產的合作也有可能僅僅局限于質地好的項目,不會整體收購。對于民企而言,與其收購大的房企可能會不成功,還不如選擇小一些的房企,這樣融創才會站在更加強勢的地位,也會增加并購成功的概率。”
早在8月25日舉行的中期業績會上,孫宏斌已經明確表示,“以我們對綠城和佳兆業的經驗,我們整包去做的可能性會比較小,寧愿談一個項目、談一個城市,要整體弄的話,我們覺得是很累的,而且效率很低,最后的效果也不一定好,我們寧愿選兩三個城市。”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從并購的角度看,隨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行業間的優勝劣汰機制發揮得淋漓盡致。并購金額同比增幅快速上升,說明部分企業的經營壓力開始增大。這里面也有一部分是房地產企業,在去庫存的壓力下,必須不斷出讓企業股權和項目股權。
另外,從側面也反映了企業運營模式正不斷成熟,通過此類模式,能夠促進企業后續戰略層面更加理性,而非一味追求企業規模的擴大。房地產后續寡頭競爭格局在加大,而且開發過程中也更加透明。這和行業成長的規律有關系。從這個角度看,傳統房企若不轉型,那么所走的路會越來越窄。而接受并購要約,顯然是一種明哲保身,促進企業成長的一個關鍵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