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意見》的“靴子”剛一落地,央企巨頭“中鐵系”緊隨其后,也祭出了“整合”大旗。
9月21日,中國中鐵與中鐵二局發布公告稱,中國中鐵擬將工業制造板塊相關子公司股權注入中鐵二局,以置換后者目前擁有的資產和業務,但涉及的資產范圍尚未最終確定。截至去年底,中國中鐵旗下4家工業制造子公司凈資產70多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發現,中國中鐵意在做大基建施工與“中鐵置業”品牌。在外界看來,前述資產整合路徑及目的與其戰略意圖應會相吻合,這與近期中交整合路徑頗為相似。
“中鐵系”整合框架浮現
9月14日,央企巨頭“中鐵系”旗下的中國中鐵與中鐵二局發布了雙方之間正在籌劃重大資產整合事項的停牌公告。
這一天,被稱為“國企改革頂層設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也同步落地。“中鐵系”籌劃重大事項而停牌,讓外界格外關注。
9月21日,中國中鐵與中鐵二局又同步披露籌劃資產整合方案進展公告,內容顯示,中國中鐵擬將工業制造板塊相關子公司股權注入中鐵二局,用以置換中鐵二局目前擁有的資產和業務,但涉及的資產范圍尚未最終確定。
據了解,中鐵二局的控股股東為中鐵二局集團,而中國中鐵持有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為中鐵二局的間接控股股東。
中國中鐵表示,根據截至去年底經審計的相關財務數據測算,預計公司注入中鐵二局的工業制造板塊相關子公司股權和中鐵二局置出的相關資產和業務所涉及的總資產、凈資產和營業收入對其均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方案也不涉及其發行股份。
以停牌前1個交易日為例,與中國中鐵2559億元市值來說,中鐵二局全流通市值才175億元。對中鐵二局而言,上述籌劃整合動作預計對其構成了重大資產重組。
記者注意到,中國中鐵營收的最大來源為提供基建建設服務,來自鐵路、公路、市政工程建設,這與中鐵二局營收來源頗為相似。
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中鐵實現基建建設收入約2361.2億元,同比增幅3.5%,毛利率9.18%,同比增加0.62個百分點,實現工程設備與零部件制造營收61.2億元,同比下滑5.1%,毛利率19.75%,同比減少1.93個百分點,實現房地產開發營收81.7億元,同比下滑21.98%,毛利率25.45%,同比減少2.72個百分點。
同期,中鐵二局實現營收241.13億元,同比下降27.31%,包括工程施工、房地產等各項營收均同比下滑,其中房地產營收受交房結轉項目少所致,同比下滑75.76%;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1.15億元,同比下降31.4%。
對標中交謀變產業鏈
令外界疑惑的是,中國中鐵為何要置出工業制造板塊?記者注意到,今年中報業績顯示,相對于基建建設、房地產,工業制造板塊對其營收的貢獻度較小。
基于中國中鐵籌劃整合以2014年底相關財務數據為依據,記者從其去年年報發現,公司旗下工業制造業務主要涉及4家子公司,分別為中鐵三橋集團、中鐵寶橋集團、中鐵科工集團和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注冊地分別為秦皇島、寶雞、武漢和鄭州,累計總資產203億元,累計凈資產72.3億元。
同期,中鐵二局在其年報所列出的旗下主要參控股子公司一共17家,雖然累計總資產達485億元,但對應的累計凈資產才50.7億元,其中涉及10家基建施工子公司累計凈資產29.5億元,而中鐵二局地產凈資產12.31億元。
首創證券分析師邵帥表示,中鐵系上述合并屬于中國中鐵系統內合并,阻力相對較小,整合存在多項好處,兩者業務具備互補性,合并中鐵二局有利于拓展新板塊,有望形成工程建設領域國企改革樣板模式。
近期以來,同為大型央企且市值、主業較為相近的中國交建資本動作頻繁。其中,中國交建除了加速向海內外拓展其大基建優勢主業之外,還在延伸行業產業鏈,著力打造中交地產,成為綠城中國第一大股東,并控股中房地產,其后續整合也備受業內關注。
記者注意到,中國中鐵在去年年報中對其發展戰略進行了梳理,除了打造分別位列公司第一、第二的基建、勘察設計與咨詢業務之外,還著重強調說要打造“中鐵置業”品牌,加強資源整合,完善區域布局,創新經營模式,目標是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
截至今年6月底,中鐵置業擁有36家子分公司,還組建了擁有72家成員企業的中鐵置業集團,目前全集團同步開發項目94個,總資產超過547.5億元,凈資產57.83億元,而中鐵二局地產總資產約130.9億元,凈資產約10.8億元。如果兩者能夠合并起來,總資產將達678.4億元。
尤其是中鐵二局地產,旗下除了與中鐵置業都在做的住宅、商業地產與一級開發之外,還涉足了旅游地產等,同時在成都、福州、三亞、貴陽等地推進實施“中鐵城”系列項目建設,項目總投資估算800余億元,土地儲備8000余畝,未來其估值不容小覷。
中鐵置業西南某區域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借助母公司資源等優勢,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具有其他房企所不具備的優勢,但中鐵旗下地產品牌較多,也亟需整合集中資源做大做強。
外界猜測,隨著中鐵系重大資產整合推進,地產界或將誕生又一個央企地產巨無霸。
本文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杜冉樂,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