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電商幾經折騰效果不大,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組織架構上沒有突破,也沒有探索出清晰的商業模式。與此同時,萬達多元化轉型之路上面臨的難題亦不容小覷。
商業地產航母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達集團”)的轉型之路,正以高調且迅速的步調展開。但這條道路并非一片坦途。
7月31日,由萬達、騰訊、百度一期投入50億元打造的飛凡電商宣布上線,同時推出飛凡開放平臺。布局三年之后,萬達集團的電商產品首現“真容”。“飛凡電商開放平臺將面向國內各大購物中心開放,計劃年內完成與370個大型商業中心的合作。”飛凡電商人士對記者說。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呈現的萬達電商模式并不清晰,與騰訊、百度的合作亦停留在表面,并未見實質動作。
2014年8月,萬達、百度、騰訊宣布“搭伙”,合資成立萬達電子商務公司,萬達持股70%,騰訊、百度各持股15%。而在此前,2012年便已成立的萬達電商團隊,顯然并未讓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滿意。
萬達電商團隊成立三年幾度換帥,至今飛凡電商CEO一職仍然空缺。一位不愿具名的萬達人士坦言:“目前萬達電商內部很亂,真正優秀的人無法在一個沒有清晰商業模式的企業待著,很多人來了看看原來是這樣,就離開了。”
布局電商只是萬達轉型的一個嘗試,萬達多元化轉型之路上面臨的其他難題亦不容小覷。比如,傳統銷售物業開發若收縮得太快,會導致現金流問題,若收縮得太慢,轉型會比預想慢得多;而在新業務探索領域,有些或許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會陷入花錢買教訓的尷尬局面。
一波三折的萬達電商
按照萬達集團的規劃,飛凡電商由會員管理、積分聯盟、智能支付和營銷運營四大管理平臺組成,以大會員、積分聯盟、一卡通、大數據和云平臺為支撐,為購物中心及商戶提供全業務管理服務。用戶體驗層面,飛凡APP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找店、停車、排隊以及其他體驗式場景。
克而瑞研究中心研究員沈曉玲認為,目前飛凡電商平臺只是搭建好了整體框架,無論是移動端還是PC端,功能方面未完全開通,線下萬達廣場的入駐速度較慢。
“涉足電商是為了更好形成線上線下資源結合,線上平臺還沒有搭建好,想通過萬達自己的電商平臺去實現O2O的話還有一段距離。”沈曉玲表示。
事實上,萬達電商面臨的不只是平臺搭建進展緩慢,最大的難題是萬達電商的模式并不清晰。
一位不愿具名的萬達人士對記者表示:“萬達電商尚未找到自己的清晰商業模式。到底要干什么,盈利模式是什么,都處于探索中,目前處于‘燒錢’階段。而且也尚未探索出與其他業務的協同作用。至于與騰訊、百度的合作,也僅是股權層面的,對方并未投入真金白銀。”
另一方面,若按萬達集團預想的做成開放型平臺,向其他購物中心開放,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更未可知。很簡單的道理是,基于商業競爭的消費數據,其他商場不會輕易讓出。
睿信致成管理咨詢董事總經理郝炬表示,萬達集團整體品牌知名度高,又有一些優質項目和資產,做電商有一定基礎,但難點在于萬達是典型的軍事化文化。
他認為,在傳統型公司組織中,老板的決策起決定作用,互聯網公司則是扁平化、自主自發模式,萬達軍事化文化很難與新的互聯網文化融合協調;而互聯網公司的決策機制及激勵機制也與傳統企業不同,萬達在做電商過程中,能否放手“折騰”也是一個問題。
在現實中,萬達電商與萬達集團其他業態并沒有起到很好的協同作用。
比如,萬達院線自主開發的APP終端已經積累了一大批用戶,萬達電商曾想拿來直接“兼并”,但線上售票是上市公司的核心業務,院線也需要數據搜集與市場分析,不可能將成熟的產品拱手相讓。這造成的一種尷尬局面是,萬達電商既整合不了成熟業務的線上平臺,萬達電商新發展的東西對其他業務也形不成實質幫助。
不是想輕資產能輕資產
明源地產研究院研究人士認為,萬達電商幾番折騰效果不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其在組織架構上沒有突破,“讓一只猛虎戴著鐵鏈,久而久之就會成為病貓。”上述人士甚至斷言:“凡是試圖向互聯網轉型,卻又只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弄個電商部、互聯網部,基本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布局電商只是萬達多元化轉型的一個嘗試之一。自2014年,萬達便積極開始多領域的轉型嘗試。按照王健林的規劃,2018年萬達將全面轉型為服務型企業,服務業收入、凈利潤占比超過65%,形成萬達商業、文化產業、金融產業、電子商務四大支柱產業。
2015年以來,萬達結構調整和打造新業務動作頻頻。不久前,萬達關閉調整全國近40余家虧損的萬達百貨。此外,萬達推出了輕資產模式,與其他房企合作開發項目,對外輸出運營管理模式。
在金融領域,6月8日,由萬達集團、快錢公司聯手打造的萬達互聯網金融業務正式落地,推出首個商業地產眾籌項目“穩賺1號”。該項目突破了傳統商業地產的融資模式,加速萬達向輕資產服務轉型。
在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看來,萬達轉型的方向契合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方向和居民消費市場的發展趨勢。不過,萬達在轉型中面臨的難題也不容小覷。
擺在面前的現實是,萬達長期以來的“現金流滾資產”模式對房地產銷售收入非常依賴,中短期內難以擺脫以售養租的現實。萬達今年前7個月的經營業績顯示:商業地產合同銷售額約為691.07億元,累計同比增長8.0%;租賃收入約為79.11億元,累計同比增長32.7%。盡管租賃收入增長較快,但銷售收入貢獻占比仍遠遠高于租賃收入。
一位不愿具名的萬達內部人士表示,萬達銷售物業開發未來要收縮,收縮得太快,會導致現金流出問題,收縮得太慢,轉型就會比較遲緩。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萬達的傳統優勢是其在商業地產領域的建設-招商模式,轉型輕資產模式,對萬達的物業運營能力亦是一大考驗。此外,萬達目前的輕資產模式更多的是融資模式上的創新,比如,找基金及合作伙伴持有商業物業,盡管這是商業地產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短期內很難一蹴而就。
在睿信致成管理咨詢董事總經理郝炬看來,“輕資產不是想輕資產能輕資產。輕資產要求是優質資產,要體現開發和運營能力,這種情況下才能做輕資產。”
本文來源于財經國家周刊,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