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站在風口之上,萬科物業啟用了新Logo,并宣稱要做國內第一個百億級別的物業公司。
對于這個帶有知更鳥元素的新標,萬科物業創始人、之平管理執行董事陳之平調侃說,像是翅膀硬了要單飛。這句話不失為對萬科物業的最好隱喻。
今年,萬科物業進入市場化元年,并拋出了野心勃勃的計劃:到2017年要將物業管理面積擴張到5億平方米。
萬科物業的強勁對手彩生活則宣稱,到2020年要將物業管理面積擴張到10億平方米。
這兩家公司代表當前物業管理行業中的兩大派系和不同的擴張策略:彩生活是第三方物業管理公司,正通過并購和全委的方式大規模“吃掉”中小物業公司,并大力宣揚其社區O2O生態圈;萬科物業隸屬于開發商,它并不希望被同行當成“狼”,而是主張通過聯盟的方式實現“共享”,同時它更強調物業管理本身的價值。
兩種模式都才剛剛開始,尚難分出伯仲。萬科物業首席執行官朱保全說:“未來5年,物業行業將出現一場‘撕逼’大戰。”
物業+Uberlization
七夕,前海企業公館,朱保全一襲深藍色西服、淺藍色襯衫現身,那锃亮的光頭讓他總是有很高的辨識度。時值萬科物業成立25周年,朱保全用時下流行的發布會模式帶來了一場演講,這也是萬科物業宣布市場化以來首次對外的發布會。
從今年3月份開始,萬科物業宣布走向市場化。物業管理行業中出現一種聲音,認為萬科物業到市場上是“狼來了”,一些物業公司很緊張,對萬科物業拋出的合作“繡球”也很謹慎。
面對這樣的猜忌和疑慮,朱保全解釋說:“萬科物業這一輪市場化的定義非常清楚,我們并不是到市場上跟大家分食,而是更希望幫助更多同行改善與業主關系、讓更多用戶體會到物業服務的美好。”
他反復強調“Uber”和“共享”模式,面對中國超過244億平方米的住宅建筑存量,物業市場應該是做共享經濟的天然存量市場,萬科物業要做“物業+Uberlization”。
具體如何共享,萬科物業的邏輯是:萬科物業能為業主帶來房屋資產的溢價,業主進而愿意為之付出更高的物業管理費,萬科物業與合作物業公司共享物業收入。
朱保全列舉了一組數據,在萬科物業統計的1468萬平方米、約15萬套的房產中,有超過90%的萬科物業服務社區的二手房價格高于周邊同期同類型的二手房價格。
目前,萬科物業對外擴張主要通過其研發的睿服務體系與其他物業公司進行合作,睿服務相當于傳統物業管理服務的一整套解決方案,可以提升物業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朱保全對記者透露,睿服務輸出的盈利模式類似于基金管理的GP-LP模式,合作物業公司有收益優先權。
“萬科物業的目標是要做國內第一個百億級別的物業公司。”朱保全向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表示。截至去年底,萬科物業的管理面積為1.03億平方米,這個規模創造了33.7億元的收入。如果按照簡單的數學計算,到2017年,萬科物業管理面積相比2014年增長約4倍,那么其營業收入增長4倍可達約160億元。
“撕逼”大戰在即
由于有一個“好爹”,萬科物業的市場化備受矚目,但它并不是唯一一個站上風口的。
去年6月底,隨著彩生活在聯交所的上市,整個物業行業都被互聯網吹成了風口上的豬。曾經不賺錢,甚至虧損的物業行業變為社區O2O藍海,分食者眾。
一時間,中小物業公司抱團成立聯盟,開發商則紛紛拋出物業分拆上市的計劃。
中海地產(中海九號公館 中海尚湖世家) 7月6日公告稱,擬對其物業管理業務分拆并以介紹方式獨立上市,目前已向港交所遞交相關材料。
資料顯示,中海地產2014年實現物業管理收入20.1億港元,同比增長13.6%,管理面積約5000萬平方米,同比增加25.0%。
碧桂園也在日前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宣布擬分拆物業上市。目前,碧桂園的物業管理面積為7701萬平方米,今年還成立了市場拓展部,社區O2O以及社區金融平臺基本搭建完畢。
“目前有1家上市的物業公司、4家新三板掛牌的物業公司,還有幾家在各地股權交易市場掛牌的物業公司,大家在市場上都要碰一碰。”朱保全對當前物業在資本市場的動作如數家珍,也不回避競爭。
他說,萬科物業的優勢在于口碑好、有個“好爹”、走得更早。
事實上,目前國內的物業行業仍處于比較分散的狀態,有約10萬家物業公司,還沒有一家公司的市場份額超過1%。
相比之下,北美物業管理公司的前50強市場占有率接近30%,最大的物業公司FirstService在北美市場占有率是4%,而中國的前50強市場占有率是5.6%。
“物業行業未來是一個集中的過程,未來5年將會出現一場‘撕逼’大戰。”朱保全表示,對于時下資本市場關注的社區O2O與增值服務,他并不愿多談,而是一再強調傳統物業管理的根基,認為可以通過資本的力量擴大規模,但如果根基沒做好,業主就會“飛”了。
克而瑞研究中心研究經理朱一鳴則認為,若房企拆分物業管理板塊上市僅是為了發展傳統物業管理業務,以目前的收入水平將很難受到資本市場認同,甚至連盈利都難以保證。
“從理想化的角度來看,唯一的解決方式是房企加快對社區O2O業務的探索,培養出新的盈利模式,通過這部分收益對傳統物業管理業務進行補充。但同時,業主是否能養成使用社區O2O服務的習慣,取決于其對傳統物業管理服務的滿意程度,在培育初期有虧損的可能,選擇分拆上市將有可能面臨投資者的壓力。”朱一鳴表示。
本文來源于地產中國網,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