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企改革政策不斷落地,改革的頂層設計也開始明確,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7月中旬在同吉林省企業職工座談時,對國有企業的定位再次明確,即“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同時,習總書記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國企改革總基調,即“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
作為我國民族工商業的先驅,在對外開放、交通航運、金融服務等現代工商業方面,創下我國多個第一,并作為我國A級中央企業(2014年利潤排名第十)的招商局集團,在本輪央企改革中,國家對其發揮國民經濟中堅力量、踐行“三個有利于”,必然有更高要求,而地產板塊的資源重組,也應該在此框架下來理解。
相比其他綜合經營類央企,招商局集團存在明顯優勢。在產業、地產、金融等方面,招商局建立起了多板塊、全牌照、競爭力強的綜合平臺,在“產城融”融合方面的優勢無出右者,內部各板塊構建的“生態系”健康完整、協同有序。在產業方面,基于140年航運和港口建設歷史而發展起的交通產業鏈(港口、能源運輸及物流、修船及海洋工程)。城市開發和建設方面,基于中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蛇口工業區的開發和運營,積累起來的工業園區建設和運營、產城一體化、房地產開發等經驗。金融方面,以招商銀行、招商證券、招商基金為核心的全牌照、市場占有率高的金融體系。
不管是交通及衍生產業(如物流、港口),還是金融產業,這兩大板塊與地產板塊有著非常大的協同效應,不僅表現在基建先行、產業地產開發和運營,還表現在板塊內客戶需求的融合,如地產客戶的金融需求。集團的第二大優勢是大本營深圳蛇口和前海,既是自貿區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支點,肩負著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開經濟新局面的歷史使命,這也是其他央企不具備的優勢。
資本和產業有效互動、發揮協同效應,才是房企在新時期轉型的有力武器。一方面,未來大城市核心區域的新房開發、存量房運營,將越來越強調開發運營的金融模式、資本與房企深度融合,比如REITs、地產基金、險資和私募等機構投資者參股、控股房企,過去“低價囤地高價賣出”的模式已正寢。另一方面,園區或商業辦公需地產開發和金融支持。反過來,園區客戶也是地產和金融的客戶,包括物業銷售和經營、小微信貸、個人理財、消費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等。
此次重組的主導方——招商局蛇口,本身就是深圳改革開放過程中“產城融”融合的典范,以其來吸收合并包括招商地產及集團旗下分散的地產資源,將“產城融”中的“城”這一子板塊“做大做強”。這種“大而強”要通過蛇口工業區(11平方公里)改造、前海港口物流基地(3.9平方公里)開發,以及集團旗下工商業辦公物業以及太子灣郵輪母港綜合體項目(170萬平方米)的運營來實現,從而成就集團地產板塊“千億銷售和百億利潤”,躋身一線房企序列的發展目標。
更關鍵的是,地產板塊要實現跨越式目標,要在全力支持自貿區基礎設施建設、港口和物流倉儲基地建設、集團旗下物業運營、工業園區升級、地產與金融和產業兩大板塊的深度融合中,尋找自己的壯大的機會,而不單是房地產開發銷售和經營管理。事實上,不管是前海還是蛇口自貿區的定位,還是再造一個“新蛇口”,或抓住“一帶一路”的機會,充分發揮招商局集團在改革開放35年來與全球的緊密聯系,在區域開發、基建投資、產城一體化、不動產資本化、現代服務業和科技創新孵化基地實現良性互動,能給地產板塊帶來無限商機,這也是地產板塊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的路徑。
同時,招商集團內部地產資源的整合,也是招商地產轉型升級的方向。類似于招商集團這類母公司資源稟賦強、融資優勢突出、產業互補效應強的央企,加強地產與其他板塊的協同效應,依靠地產與金融及產業的深度融合,挖掘地產的轉型機會,實現地產板塊轉型和“做強”,是其轉型升級的依賴路徑。近期,中糧系、中建系、中交系等綜合類央企,也在走類似于招商系的重組路徑。像綠地這樣的地產國企,依賴其在地鐵、超高層建筑方面的投融資經驗,借助“一帶一路”、輸出高端制造業的契機,布局“上天、入地、出海”的戰略,也是一種轉型路徑。像保利這類以地產為絕對主業的央企,繼續發揮地產開發和經營優勢,向養老地產、旅游地產等地產新興子行業轉型,同時加大兼并收購也是一種路徑。
本文來源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作者李宇嘉,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