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互聯網沖擊,百貨業實行“互聯網+”。 (資料圖片)
在互聯網時代,零售連鎖行業在加速變革,紛紛推出新舉措,加速利用微信、微店等擴大經營。在日前舉行的深圳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四屆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上,多名業內專家認為,實體商家要善于利用互聯網了解消費者的真正需求,緊跟需求加大創新力度,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效益。
●百貨業:
緊跟消費者需求進行創新
面對互聯網的沖擊,百貨業實行“互聯網+”,有不少成功的實例,如沃爾瑪2011年線上業務是30億美元,到去年已經達到130億美元。但也有一些企業“觸礁”,如永輝超市的網上生鮮電商,由于超過自身承載能力,做了八九個月就以失敗告終。百貨業如何更好地實現“互聯網+”?
“互聯網時代是要將工業化時代的利己思維轉向利他思維,有了這樣一種轉變,才能觸發內心對所有經營管理模式、業務方式的轉變。”深圳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會長、天虹商場總經理高書林認為:“在工業化時代,很多時候是處于確定的環境中,可以去論證、去分析,形成方案,做好嚴密的過程管理。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種方法適用性明顯下降,因為變化太快,過去制訂的方案可能會不合時宜。因此,我們應該是明確了大方向、在核心價值的指引下盡快采取適當行動,快速調整。”
高書林說,天虹十分重視移動端業務,一是天虹微信服務號:2013年9月起,天虹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并推出天虹微信服務號,目前粉絲數超過300萬,這些用戶主要是線下顧客轉化而來,比純電商有效性更高。二是天虹微品業務:天虹微品是B2C2C的移動社交電商模式,價值鏈搭建由天虹完成,目前平臺店主以內部員工為主,正在走向社會化。三是虹領巾APP,這是天虹正打造的“跟行業內其它APP價值差異化”的移動端應用,構建一個開放的共享平臺。
“網絡顛覆了我們傳統的商業模式。”茂業百貨華南區總經理楊萍說,茂業基于現在的業務經營情況,更多從需求角度看待O2O,并嘗試運用。“我們已從關注規模擴張,轉向經營內容的原創性及經營質量的提升。從價格營銷回歸到零售經營的本質,回到商品和服務上。我們除了思考商品功能屬性外,還開始思考怎樣為消費者合理分配時間、提高效率,怎樣滿足疊加的消費需求,以及在體驗上、跨界上做更多思考,尋找新的落腳點。 這些思考和探索是有回報的,我們看到經營指標在變化,盈利能力在提升。”
●家電業:
以線上數據準繩確定價格
在電商沖擊下,實體店占比逐年下降,家電連鎖行業首當其沖。目前,數碼產品的網上銷售占比在20%左右,小家電在網購比重大,達到50%,如空氣凈化器達到60%至70%。
“在實現‘互聯網+’時,我們更注重消費者的需求。”順電董事長費國強說:“以前,很多人以為網上價格便宜的電器會更容易賣出去,在實操中發現,毛利率越高的電器越容易在網上銷售,網上銷售量上升更快。順電的高端、高單價商品在京東商城賣得很好,讓我們進一步摸清了消費者需要什么東西。”
費國強說,順電一直銷售大品牌產品,現在嘗試做了一些互聯網及新品牌產品,比如錘子手機、大疆無人機及兒童手表和手機等。“我們發現這些相對不是很知名的品牌或者新的品牌,對銷售額提升的幫助很大,因為互聯網的存在,傳統的大品牌也變得不那么強勢了。”
費國強透露,順電還進行一系列嘗試:“兩三年前開始,顧客購買家電,特別喜歡線上線下比價。順電現在是以線上數據為價格準繩,由企業線上部門進行商品定價,并且做線上線下同價,這樣價格變得很透明,許多企業內的‘黑洞’也避免了。目前,順電正在研究,顧客會在網上有哪些動作,在線下做哪些動作,想辦法讓顧客在門店就把在線上的事情做了,我們希望開放一個平臺或功能,讓消費者完成線上的動作。”
他還表示,順電的實踐驗證了“去中介化”是零售商發展的一個方向。目前順電80%左右的商品直接跟廠方合作,市場數據能夠說明,直接從工廠來的商品銷售也在增加。
●食品業:
在連接和交互中做足體驗
衣食住行,食品是市民一日三餐最離不開的商品。在互聯網行業,食品銷售該如何變革呢?
“我們要在與互聯網連接及交互中做足體驗。”八馬茶業總經理吳清標說, 對于“互聯網+”,首先互聯網最重要的兩個特征是連接和交互,就是以顧客為中心,連接顧客,與顧客進行交互。“以前我們覺得茶業行業的電商體驗應該不好,會是它的劣勢。但我們發現,電商想了很多辦法去滿足顧客需求,并在與顧客不斷地交互過程中,不斷更新迭代,把顧客體驗做到極致,現在已有很多顧客都覺得,在電商購物體驗很不錯。”
吳清標表示,一直在探索怎樣去做O2O,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線上線下融合非常難,怎么辦?該公司先做分化,選擇“分而為之”,把線上線下獨立開來,全部外面招新人組建獨立的新團隊做線上。線上和線下的工作人員也不在一起辦公。“這兩年茶葉品類銷量在下降,但我們的業績在持續增長。八馬茶葉的電商起步并不早,但經過三年時間,八馬茶業做到了品類第一。從實踐看,我們覺得線上和線下進行分化也許是對的,因為兩者之間的思維和做法很不一樣。”
他指出,茶葉等食品門店可能不必像以前那樣,全部采取同一、單調的O2O模式,而是根據需求,每個門店就是一個微店,輻射周圍的消費者,適應真正的需求,構建顧客的消費場景,這樣才能更充分有效地連接和服務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