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條件告訴你商業地產該持有還是該賣掉
來源:未知 作者:未知 時間:2014-12-10
核心提示:這兩天,關于房企商業地產新戰略的相關詞,層出不窮!從數字上看,目前萬達商業地產物業持有面積(包括在建)已經位居全球第一。看來當前商業地產的風向有所改變,過去開發銷售模式的一枝獨秀,逐步在被持有打破。
這兩天,關于房企商業地產新戰略的相關詞,層出不窮!昨天保利還剛剛發布消息稱,計劃4年增加11個購物中心,且全部自持。除了保利之外,新城也在前不久表示至2017年,新城吾悅廣場將累計開業15個、在建25個,集團進入國內商業地產第一梯隊。再看最近幾天的萬達上市,根據萬達招股說明書公布,截止到今年6月,萬達商業地產總持有面積(包括在建)達到2950萬平方。從數字上看,目前萬達商業地產物業持有面積(包括在建)已經位居全球第一。看來當前商業地產的風向有所改變,過去開發銷售模式的一枝獨秀,逐步在被持有打破。
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內地商業地產的租賃收益回報,相對還是比較低的。從在內地商業地產做的相對較好的華潤、瑞安和萬達來看,除了華潤,其他兩家企業平均租金都不足150元/平米/月,其他內地房企租金回報更低。如此低的投資回報,更多的房企選擇銷售,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比如綠地今年11個月實現破紀錄的1900多億元,40%以上就是商業地產銷售貢獻的。就是連信誓旦旦要做商業地產運營的萬科,也連續向基金出售了多個商業地產項目。(近3個月內,萬科出售給凱雷投資9個商業物業80%的股權;后又出售給RECO NANSHAN PRIVATE LIMITED上海萬獅置業90%的股權,旗下擁有虹橋萬科中心;且又在11月,與信托基金領匯房產基金簽訂無約束力的意向書,擬出售位于深圳龍崗區中心的商場80%股權,包括若干臨街商鋪及停車位。)
但看一下港資房企的數據,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新鴻基今年上半年平均租金可達到1071.81元/平米/月,即使是恒隆內地項目的平均租金也達到182.74元/平米/月。不過如果今天照搬港資房企的運作,那就是一個巨大的陷阱。因為港資的這些資產大多集中在香港和內地一線城市的核心位置,投資回報當然要比了一線城市的其他區域、或二三線城市的一般位置要高得多。以上海港匯廣場和恒隆廣場為例,兩個項目今年上半年租金收入達到13.95億港元,按照總面積估算,項目平均租金可達424.66元/平米/月。而據了解,上海恒隆廣場今年上半年首層日租金高達117元/平方米/天。但你能在上海再找一個恒隆港匯廣場么?即使有,估計也早被港資(或其他外資占了)。內地開發商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別人發財,誰叫你當時沒錢圈地呢。
持有或是賣掉,其實并不是個特別困難的選擇。如果具備這樣三個條件,自然可以持有:
1、未來穩定的回報以及不斷增長的租金收入;
2、當前現金流沒有問題,資金成本較低;
3、開發企業長期從事房地產行業,并不想做完這波就走。
如果以上三個條件都符合,自然可以長期持有。但如果以上三個條件有任何一個不符的話,我還是勸你賣掉省事。
本文來自微信號丁祖昱評樓市,如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