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旅游業發展已近半個世紀,仍有一些縣市屬旅游后發者。它們擁有一定的資源或區位優勢,有的還獲得全域旅游發展示范區、省級旅游強縣等稱號,但旅游氛圍稀薄、接待量有限、經濟效益低、企業經營困難。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大的方面是市場經濟不成熟,具體而言則各有隱情和困難。
作為旅游后發縣市,在新形勢下,該如何把握旅游的提升呢?
一、發展契合市場的鄉村旅游
無論是旅游發達縣市,還是欠發達縣市,鄉村都是大有作為的開發領域,也是大眾休閑度假的主陣地。從全國旅游消費升級的需求看,鄉村旅游的提升是當下大勢。
應突出村容村貌的個性化。一些外國人喜歡中國的胡同街巷、四合院落,感興趣的就是獨具特色的文化標記和民俗氛圍;桂林陽朔、黃山黟縣、上饒婺源的鄉村旅游長盛不衰,靠的就是原生態環境+古樸村落+民俗文化。說得極端一些,只要村落有特色、有說頭、有看點,即使有一些荒草游客仍會覺得不乏鄉趣。一些傳統村落原本都曾個性鮮明,只是在隨波逐流的改造中,不少村莊消弭了特色,變得不土不洋、不城不鄉。與之相反的是浙江省,近些年浙江省對村莊開展景觀性提升,制定相應標準和考評辦法,重點提升游客的好感好評;最近又實施“未來鄉村”工程,在內涵上對鄉村進行數字化、現代化提升。
應提升好“農家樂”業態。這類業態已有幾十年歷史,各地發展高矮不一、參差不齊,既有仍處初級階段的,也有已與國際接軌的,中間地帶是最大部分。長三角、珠三角、環大城市周邊已有一些高端“農家樂”“鄉村莊園”,如湖州的荻港漁莊、成都三圣花鄉的“五朵金花”。在推進這類旅游業態方面,作為旅游后發縣市應急起直追、加緊提升。一是要實施旅游專業規劃,按照專業要求進行提升改造,不因陋就簡、盲目模仿;二是要有主題策劃,強化主題導向,圍繞主題加以提升,比如麗水松陽縣就有成功實踐,他們將榨汁熬糖的工坊興建在甘蔗田間,就是主題突出的農旅融合項目;三是對應標準提升服務,以旅游餐飲招待為例,就餐環境、餐具配備、餐食搭配都應參考有關標準,而非過于隨意隨機和草率凌亂;四是搞好環境衛生和綠化美化,使接待環境和空間整潔衛生、賞心悅目。
應適度發展特色民宿。民宿在全國總體上已供大于求,但在旅游后發縣市還處草創階段,關鍵是把握好特色、個性、品類。興建之前,要研透客源市場所需,既要防止盲目模仿、隨波逐流,也要避免異想天開、隨心所欲;應參透浙江湖州、云南大理、海南三亞、浙江松陽等地特色民宿發展經驗,把贏得較高出租率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應突出民宿個性化與休閑愜意的特征,每家民宿都應做專門設計、都應有個性和亮點,避免一兩家開發公司包圓全市縣的民宿開發。
應著力把名優土特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如荔浦芋頭、廣東梅干菜、浙贛冬筍、江南春茶、云貴火腿,對外地游客來說,不僅最為地道,而且價廉物美。一些縣市實施鄉村自駕游“后備箱”工程,開展鄉村土貨現售和網售,都是很有見地和前景的。像旅游紀念品、旅游伴手禮、旅游文創品,應立足當地資源和物產,不模仿外地做派,不刻意做過度包裝,盡量呈現地域特色和文化。例如伴手禮和文創產品,創意設計、簡單包裝的土產或鄉貨往往最能打動人心。與此相反,有些地方無視當地資源和優勢,抄襲性地搞了隨大流的所謂文創,失去了可貴的地域本色,如此開發便注定是失敗的。
二、開發硬核式的休閑康養
旅游業界有一個較普遍現象,每每遇到觀光資源優勢不突出的縣市,大多建議發展休閑度假康養。殊不知,它們與發展觀光相比是更高級的階段,相當于讓幼兒園孩童參與小學生的項目。
應摒棄空洞泛化的休閑康養理念。現在不少地方搞休閑度假康養,憑借的只是陽光、空氣、水、植被、負氧離子等自然資源,所能開發的只是臨湖垂釣、森林漫步、足療按摩、營養膳食之類的初級產品。這種認識和實踐,從專業角度看是淺薄和幼稚的,屬于明顯的初級與粗放發展階段。當然,不排除也能接待一些初級階段的游客,但對多數較成熟的游客而言,則需要高于當地普通農家的吃、住、玩、消遣等具體業態。近些年,周末微度假較紅火的長三角地區,很多都已提升了鄉村旅游業態,而非依舊是原生態的住農民房、吃農家飯、干農家活。
應主動貫徹行業技術和服務標準。一些旅游后發縣市,由于旅游發展基礎、人才積蓄都很薄弱,普遍現象是摸著石頭過河,出現了不少旅游要素的錯位配置。有的聲稱將建設“國際旅游度假區”“國家旅游健康城”,實際上僅是徒有虛名。較為現實的發展方向,應是參照省級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標準,進行必備業態的開發和相關要素的選配,即使短期難以全面達到度假區要求,也可開發建設微縮版、精選版的度假小鎮、度假聚落、度假單元。
應積極開發多檔次的度假產品。近10多年,候鳥式、旅居式度假在一些地方蔚然成風,度假者未必是多么富裕者,如川渝人去云貴、冀豫人去山西、華東人去東三省,大抵每月花費一兩千元租住民房,成為休閑度假的大眾化形態。今后可在現有基礎上,推動開發更多檔次的度假產品,適當提升食宿和其他消費水平,滿足更高消費群體的度假需求,形成排浪式的發展梯次。
應推動休閑康養專業化發展。現在一些市縣發展休閑康養,多是搞了些較初級的業態,還應有更專業和核心性的項目;不僅講求有益于健康和養生,更要能緩解或消除某些身體疾患。中亞國家的一些客源到中國旅游,把體驗針灸視為中國康養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其獨特性。再以食療對康養的應用為例,某些地道食材有益于健康,關鍵一是怎么對癥施治,二是怎么科學烹制和服用。專業的旅游康養應是對康養條件與醫療技術的融合運用,并在康養臨床中得到有效果的驗證。
三、用好新媒體和互聯網平臺
近10年,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快速應用于旅游業,對旅游后發縣市來說,既有非常利好的案例,也有走彎路的教訓。用好這柄“雙刃劍”,對市縣旅游發展很有現實意義。
要發揮互聯網的長項功能。旅游后發縣市的多數客源來自當地和周邊,就決定了在節慶宣傳、活動招徠、民宿預訂、土特產營銷等方面,網絡平臺可作為重要的營銷工具,收到事半功倍的營銷效果。要積極引領旅游企業、小微電商、個體經營者利用這個渠道,爭做宣傳營銷和直播帶貨的縣鄉“網紅”。最大化地發揮網絡營銷作用,要以貨真價實、服務周到為前提,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確保資訊可靠、貨品過關、投訴及時受理。
要做好智慧旅游的基本工作。無論是管理經營者,還是旅游休閑客人,都日益依賴網上信息。作為旅游后發縣市,未必急于搞“一部手機游全縣”項目,既沒有太多產品和保障可供查詢,也沒有必要耗費大量資金。還是要從當地實際出發,首先搞好旅游網頁的建設、維護和更新,讓遠近游客能夠便利地獲取資訊;要加強鄉村公路、公共設施、餐飲網點的上網,做到及時更新、準確導航;要針對鄉村旅游經營者網上營銷的需求,做好產品上網的數字化工作,確保便利上網展示和帶貨直銷。
要處理好市場營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受“流量為王”觀念的影響,一些旅游后發縣市懼于招商引資、開發建設的難度,把重點放到“弄動靜”“造響聲”上,頻繁更新旅游官宣,熱衷于參會參展,跟風走、趕風潮,違背了旅游發展的基本邏輯。國內外旅游發展的實踐證明,市場營銷與產品建設是緊密對應的,過分超前與加重營銷并不能促進旅游業健康發展,還是應該按旅游發展的常理出牌。
要腳踏實地搞好旅游產品建設。我國旅游業發展到現階段,彎道超車的空隙已經很小,可以取巧的捷徑也很難找尋。宣傳固然可以提升知名度,但旅游要靠巧干+實干,開發產品與改善條件是硬道理,否則只能望洋興嘆、裹足不前。
以上所談,是從比較全面和理想的角度提出建議,具體的某個旅游后發縣市只能擇善而從、因地制宜。一些縣市不具有發展旅游的明顯優勢,只意味著做大做強旅游產業比較困難,但不等于不能發展旅游、不能把某一類型的旅游做好。由于各地資源條件不同、發展基礎不同、愿望強弱不同,邁出的發展腳步也會有大有小,但只要立足當地實際,遵循旅游發展規律,選擇一個適當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夠有所收獲和成就。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