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商業環境
讓商業地產人面臨著困難與抉擇
那需要如何做好這份工作
做一個優秀的商業地產人?
商業地產人
一個時代下的從業群體
必須更好地擁抱時代的變化
在過去二十年,隨著中國商業地產的發展,一個新興的職業出現并走上歷史舞臺,它是一個行業從業者的統稱,大家也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商業地產人。
“商業地產人”這個職業名詞目前用得并不多,叫得也不響,因為它是時代的產物,出現時間不長,也不知會存留多久,或許十年之后就沒有“商業地產”這個名詞了,更何況“商業地產人”呢。但我還是愿意用這個名詞去定義我們這一群人,因為就像醫生、律師、IT等這些職業一樣,我們也需要擁有一種行業歸屬和群體認同,只有這樣這個行業才能走向正軌和專業,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真正價值。
商業地產人,顧名思義,就是指從事商業地產工作的人,而這個工作又包含了很多崗位,包括了如招商、營運、企劃、工程、物業、財務、行政、信息等,因此這個詞定義的是行業,而不是職業,雖不同的職業崗位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但只要隸屬于商業地產這個領域,供職于商業地產公司,他們的身上就會打上商業地產的烙印,自己的職業發展就和這個行業密不可分。
如今商業地產大環境,這個行業十多年的迅猛發展,也使得大量的職業人投身進來,使這部分群體迅速壯大,成為城市建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如今當商業地產從增量走向存量,影響的不僅僅是那些商業地產項目的生存環境,也同樣影響著這個行業里的每一個人,雖然每年還有大量的購物中心項目入市開業,但我們每個人在用切身經歷感受到這個行業迎面而來的競爭壓力。很多時候,一個管理崗位要多人同時競爭,上升的通道也變得越來越窄,跳槽有時也是越跳越低,年齡越大越發現已經沒有了太多選擇。
可是,另一方面,很多商業項目也在抱怨說找不到合適的運營者和操盤手,職業經理人有如過眼云煙換了一茬又一茬,可始終無法令人滿意。這種供求矛盾,一方面是由于市場環境變化導致的,大量的商業項目面世帶來的市場競爭和經營壓力,購物中心客流和銷售提升困難,商業運作短期難見成效,另一方面,過去十多年的商業地產粗放型的發展,也使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水平參差不齊,面對如今新的市場環境和消費需求,很多人仍然在用過時的管理運營思維做事情,不求迭代和創新,用經驗主義解決新的問題,真正專業的、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人才難尋,這也加劇了這種供求矛盾。
所以這個問題是:不是沒人,而是找不到合適的人,不是沒崗位,而是不能適應崗位。商業地產上半場,快速的發展為這個行業積累了大量的從業者,可是過去過于粗放的模式,還是使很多人并沒有深入理解這個行業的屬性和本質,還是依賴于集團式管理模式按照就班地履職推進執行,個人缺乏對商業的獨有見解和認識,而商業地產的下半場,商業將朝著個性化、特色化、主題化方向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未來的商業需求的絕不是單純的執行力強的人,而是一個能分析解決實際商業問題的人,這個行業也將會迎來大洗牌,商業地產人也會像商業項目一樣,面臨優勝劣汰的殘酷競爭。
未來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商業地產人?扎實的專業知識?廣泛的人脈資源?超強的執行力?這些或許是需要的,但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商業地產人,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就像如果把招商只是定位于找品牌、談租賃,把營運只是定位于收租金、管商戶,把企劃只是定位于做活動、拉客流,這樣還是把自己局限于執行層面,缺少對這個行業和職業的全面認識,思維模式還是停留在為做而做,而不是思考為什么做,仍舊在商業地產的門口徘徊。
做商業也像做人,智商情商都很重要,但格局更重要,如果無法把自己的格局放開,就會只盯著細枝末節,而無法讓自己走得更遠。這種放大格局并非好高騖遠而放著眼前的基礎工作不做,而是讓自己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看商業,會讓我們愛上這個行業、愛上自己的工作,走上一條優秀商業地產人的自我修行之路,接下來,我將分為使命、情懷、思維和直覺四個部分進行分析:
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我們這個層次的人談使命是不切實際,使命是那些偉人、領袖的專利,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凡人這個概念過于宏大。具體到實際工作,做商業地產只是我們的一個謀生手段,不做這個也會去做其他的,它不過是一個工作而已。可是,我們發現,如果把工作只當作工作,我們就會容易陷入日常工作的繁瑣中,而找不到工作的頭緒和發展的方向,受困于每日的重復中止步不前。
商業地產的工作更是如此,這是一個典型的服務性行業,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難題和突發情況,總感覺有處理不完的事情,如果我們的視野只能看到這些,就很容易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厭煩,而找不到自己奮斗的目標和動力。
維申·拉克雅禮在書中《生而不凡》中關于使命說到:世界上最卓越之人沒有職業,他們所有的,只有使命。當你心中懷揣著這份使命感時,工作的概念便消失不在。你所做的事情讓你熱血沸騰,激動萬分。工作是你的使命所在,是你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著使命而奮斗的人們,一般來說更滿足于他們所做的事情。
我們舉個例子,互聯網行業的那些程序員碼農們每日與一行行代碼打交道,做著最枯燥的工作,加著最長的班,但是他們很多人并不認為那是枯燥的,他們反而認為那是最意義的,他們正在用一行行代碼改變著世界,正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改變,這就是一種使命感。
其實,今天的商業地產人同樣是承載著一種使命,這個使命就是為人們創造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我們正在推動著城市的繁榮,定義著人們未來的生活方式。這種使命是每一個商業地產身上都肩負的,也是很容易實現和感受的,一個新購物中心的開業,讓人們多了一個休閑娛樂場所,一場打動人心的活動,讓人們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一個超出預期的服務細節,讓顧客感受到你的專業和用心,我們在引領著行業的標準,這就是我們給這個城市、給這里的市民帶來的影響與改變,這就是作為一個商業地產人使命的真實體現,這個城市因為我們的存在而變得不一樣。
如果我們心中擁有一種用商業改變城市、用商業定義生活的使命感,我們就會對商業的認識更進一步,就會明白我們工作的真正價值,從這個視角去看問題、做工作,就會擁有更多的靈感,讓我們看得見更遠的未來,我們就可能會更容易被機遇選中,踏上更遠的征途。
如今“情懷”一詞被過度解讀和使用,在人們的印象中已經慢慢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一時間成為矯情的代名詞,但是在這里我還是希望重提商業地產人的情懷。
情懷,官方釋義是一種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懷,以人的情感為基礎,與所發生的情趣相對應。由此可以看出,情懷一定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是個人意志的更美好追求。
在很多人看來,情懷和商業是一對矛盾體,要想做商業就不要談情懷,有情懷的商業就很難賺錢,因此現在商業人談情懷,不是被認為是騙子,就是被認為是傻子,可是我覺得未來優秀的商業地產人一定是要有情懷的。
在商業領域談起情懷,我們首先能夠想到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老先生,他用畢生的精力詮釋了情懷的真正意義,他所創辦的誠品已經超越了一家書店的范疇,而是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成為商業和情懷結合的典范。雖然書店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但是吳老先生始終在堅持自己心中的那份情懷和信念,就像他說的那樣:我們會面對現實經營的壓力,但我曾說,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可是沒有文化,誠品也不能活。
情懷落地即商業。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商業項目提出了情懷的概念,新城吾悅在指導商業發展中提出了“有情懷、不復制、具規模”的口號,目標把每一個商業做成獨有的、具有人文情懷的商業。當然無論最終結果如何,但用情懷做商業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商業地產人的共識。
這種情懷是用匠人的精神去打磨商業,用真誠的態度去打動顧客,做商業如果缺少了某種情懷,就會容易只顧眼前地急功近利,而忽視商業的本質規律,也會使商業人缺少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缺少了對商業堅守的真正思考。
人的思維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對人的言行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如今我們很多時候只重視知識常識的學習,但容易忽視思維的訓練,在商業地產領域這種現象尤為突出。
在商業項目的運作經營中,我們往往會陷入經驗主義和拿來主義,熟悉了要點流程,可是在實際操作中只是紙上談兵,不能理論聯系實際情況去做判斷和規劃,也不能透過現象去探索事物的本質,這就像知識和能力的關系,掌握了知識只代表你知道了,但要變成你自己的東西,還需要把它轉化成能力,而這種能力最主要的就是思維方式。
商業地產從增量市場到存量市場,從地產配套到城市運營者,這種行情和角色的轉變,首先需要變的就是商業地產人的思維,過去的那種地產思維、圈地思維、跟風思維已經變得不可取,落后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思維方式的落后,只有用創新去做思維的迭代才能適應商業地產的未來。
具體到每一個商業地產人,究竟應該如何升級自己的思維?其實本書的并沒有講太多理論知識和工作技能,主要內容都是在號召大家進行思維上的轉變和更新,從地產思維到商業思維,從招商思維到產品思維,從營運思維到運營思維,從活動思維到營銷思維,從消費思維到空間思維,從互聯網平臺到互聯網思維,結合創新思維、跨界思維以及全局思維,關注商業趨勢,不斷迭代更新,讓每一個商業融入運營操盤者的思想和情感,讓商業項目能夠適應不同且變化的市場。
我們更喜歡用數據說話,尤其是涉及到商業決策和行為,總是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和準確的數據分析基礎上,理性的分析會放在重要的位置。
但我這里想大家談一下商業直覺,無論你承不承認,如今很多的商業產品和模式都是建立商業直覺的基礎上,就像蘋果手機的大屏設計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改變了人們對手機的傳統認知,但這絕不是來自于市場調研,而是來自于喬布斯敏銳的商業洞察和直覺。
如今的商業正在經歷一場場的迭代更新,而未來的商業究竟是什么樣子,誰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在商業領域,越是創新項目,越依賴商業直覺,而越是卓越之人,越允許直覺帶著他們朝著目標前進,設定了正確的使命和愿景后,直覺往往會告訴我們怎么做,我們也能擁有了一種超預測的能力。
但要注意商業直覺絕不是自己的主觀臆斷或偏執,而是對市場形勢和行業常識有充分的掌握和理解,通過敏銳的觀察和深度思考,設身處地進行場景模擬之后,通盤考慮,才做出的個人判斷輸出。
對于商業地產人來說,還是要培養自己的商業直覺,因為在未來,大到一個購物中心商業規劃落成,小到一場商業活動的策劃執行,商業直覺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千篇一律的項目無法生存,我們就需要走出一條創新的道路,可是只要是創新就會存在風險,單純指望市場調研得出的數據結論還是很難做出判斷,這就需要操盤者的商業直覺起到作用。
一個擁有商業直覺的商業地產人,在看到一個商業項目的規劃后,就可以與目標市場結合預測項目未來前景;在看到一個商業項目現狀和運營情況后,就可以準確說出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在看到一個企劃推廣方案之后,就可以大致預測執行效果和市場反響。而這些都是建立擁有敏銳商業直覺基礎上,我們要培養擁有自己的商業直覺,并且相信它。
商業地產,一個時代的產物,它正在經歷和見證中國商業的高速發展,商業地產人,也是這個時代下的商業推動者,和多數行業從業者一樣,他們只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勞動大眾中的一員,他們或許正經歷開業籌備而備受煎熬,也或許正為廣場的客流、租金和管理而煞費苦心;或許正為了謀生而不得不來到陌生的城市,也或許正因為一個新的商業項目落成而歡欣鼓舞;或許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也或許焦頭爛額、殫精竭慮,這就是這一行的酸甜苦辣,也是這一行的精彩紛呈。我們選擇了這個行業,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也是選擇在創造一種生活。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快到我們不知道下月、明年將會發生什么,快到我們不知道一個行業、一個職業還能存活多久,但是無論變化多快,我們還是慶幸生活在這個時代,一批批的商業地產人正在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這個時代屬于未來,但更屬于那些正創造未來的人。
文章來源:徐行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