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美麗鄉村, 二者一脈相承, 共同構成了新時代“三農”發展的基本框架。而優秀的鄉村建設,并非簡單的固有模式復制,更在于鄉村內在生命動力和活態品質的挖掘與提升。
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現狀
2016年的美麗鄉村工作大檢查中發現,美麗鄉村建設第一階段成果還是相當顯著的,無論是從農村活力、農村風貌以及農村人居環境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與此同時,農村經濟也得到很大發展。
典型代表有郝堂村之類,郝堂村是李昌平老師作為他三農研究和實踐的試點,同時也是他用內置合作金融來激活農村經濟的“戰場”,得到了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黨政領導的認可,特別是深受村組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歡迎,為我國深化農村改革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河南信陽郝堂村
在城市化進程放緩,城市建設量下降的今天,農村建設在中國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截至第五批傳統村落申報結束,共有6819個村落進行報名,而今又開始認定第六批傳統村落,種種舉措足以可見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性與重大意義。
伴隨著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興起,建筑師、規劃師、景觀設計師一窩蜂涌向鄉村,為全國各地的鄉村發揮著各自的“才能”。但是,美麗鄉村并非全都按照原本的理想路線所發展蔓延,在部分地方我們仍可以看到非理想化的建設:政客將農村作為政績的發展墊腳石;各大高校甚至行業從業者將其視為“實驗室”;更有甚者將其視為隨意發揮的畫布與工地......
盡管如此,還是有真正的“鄉村美化師”盡心盡力深耕于鄉村,建設出了精彩的作品與成功的案例,為鄉村建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以下筆者將以幾個精彩案例作為切入點,以期為鄉村建設者建設美麗鄉村提供靈感與啟發。
尚村竹篷鄉堂
尚村竹篷鄉堂項目是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家單位組成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團隊,受安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委托,嘗試以陪伴的方式,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契合地方民情、融合多方力量的傳統村落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的一個啟動項目。
項目剖透視圖
尚村位于安徽省績溪縣家朋鄉,自唐末各士大夫遷入以來已有千年歷史,是如今皖南罕見的“十姓九祠”千年傳統古村落。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尚村的有機更新與建設勢在必行。
安徽尚村
本項目中的亮點是將高家老宅廢棄坍塌的院落進行激活并加以利用,變廢為寶,用六把竹傘撐起的拱頂覆蓋的空間,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憩聊天,娛樂聚會的公共空間,兼備村民集會活動、村莊歷史文化展廳的功能。與此同時,竹篷也可服務于游客,成為歇腳的餐廳茶樓。竹篷鄉堂的建設成為村落有機更新的一次積極的嘗試,也為尚村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竹篷鄉堂
作為公共空間使用
竹篷的建成和啟用,是尚村村落發展的一個開始。以此為契機,推動了尚村經濟合作社的成立,將村民團結凝聚到一起,為后續村里更多的鄉建項目,如民宅性能的改善,特色民宿的改造,村落景觀、基礎設施的完善,文化活動旅游項目的推廣,都有積極的意義。
青石寨—稻田上的公共空間
福建的永泰莊寨,以擁有中國目前最多的夯土莊寨建筑群著名。莊寨建筑以土、木、石結構為主,以姓氏家族聚居,建筑群中有98座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項目位于擁有190年歷史的青石寨門前的稻田,在田埂之上,設計師用裝配式膠合木建造稻亭和稻場,它們既是更好觀賞青石寨的景觀建筑,也是未來鄉民生產和舉行文化活動的場所,是同安鎮新的社交中心。
青石寨鳥瞰
青石寨的稻田
設計方最初提出了“自然建造”的設想,想法一經提出,得到了政府和鄉民的大力支持。而后設計方面向社會開放地發出了邀約 :“放下手機,合上電腦,拿起錘子,在這里我們是朋友和工友”,很快收到了幾百位建造志愿者的報名。2020年9月26日,在百年青石寨門口,在稻田里,來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六十多位小伙伴和志愿者們,共同完成了稻亭和稻場的建造。
稻亭是一個平面邊長3.6m的三角體空間,采用9cm厚的單一塊狀膠合木材質砌筑,設計師特意設計了坐在里面可以觀賞青石寨和稻田的開窗方式,希望游客可以在這里停留和休憩,屋頂是小小的露臺,是眺望夯筑莊寨的絕佳場所。
稻亭
稻場是延展于田埂上的景觀建筑,采用95mm寬度的膠合木框架體系建造,平臺寬度1.4米,高2.6m,提供未來可生長的立面連接。稻場可以讓更多流量的游客走入春季的油菜花田和秋季的稻田,同時支持在地豐富的民俗活動。
稻場
游客可參觀
“稻田里的鄉村建設——稻亭和稻場”,是建造的結束,也是新的開始。未來將會在不同的季節為村民和游客帶來更多驚喜與收獲。
四川崇州道明竹藝村
一邊是茂林修竹的傳統村落,一邊是藝術氛圍極濃的民宿、酒館、竹藝館.....美術館入村,文化落地生活,以顏值“出圈”,卻憑實力“圈粉”。幾年時間里,崇州道明竹藝村從成都西邊的一個小村落,一路走上國際展示當代藝術的最高展會——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的代表,向世界傳遞中國村落之美。
道明竹藝村
道明自古就是產竹之鄉,從清朝初年就有平面竹編、瓷胎竹編。道明竹編是道明鎮的特色產品,同時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竹藝村”作為一個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傳統村落,在建設的過程中考慮的不僅是建筑本身的問題,更多的考量是對當地人文地脈的尊重與發掘,讓建筑本身與村落和諧共生。
“竹藝村”在新鄉建的過程中堅持不大砍大伐、不大修大建的生態保護原則,基本保存了川西民居‘外有野趣、內有樸拙’的風貌,從而為外界呈現了一個自然生長的原生態的村落。
原生態村落
村落以傳統竹子產業為基礎,結合竹子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藝術、文創等新興業態打造產品,從而使老產業煥發出了新的活力。三徑書院、遵生小院、來去小酒館、竹編文化博物館等業態不僅在“竹藝村”融合的很好,而且都是正向盈利的。
竹藝村相關業態
未來,隨著竹藝村的擴建,“藝術館”、“精品民宿”等一批新的鄉村旅游業態會不斷疊加,現有的業態也會不斷豐富并制造新的文化體驗,最終形成“竹藝村”獨有的美麗鄉村建設循環體系。
結 語
作為設計師,筆者有幸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參與過部分村落的“活化”研究和探索,最初在心里抱著很深的疑問“美麗鄉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農村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城市化?是產業發展?是人才引進?還是老套的網紅設計?亦或者是把大批大批的游客引進?”
猶記得駐場鄉村的經歷,那是山東一個相當窮困的村子,自然資源匱乏,老齡化嚴重,交通不便,在投資方的“努力”下,試著去激活這個村子,打造一個旅游目的地,雖然說當時并沒有什么運營的概念,但是建成一年后再訪村落時發現一切都不是按照我們理想的狀態去發展的。盡管在做設計美化村子之余做了不少有益村民的事情——為留守兒童自費建造圖書室、親自擔任興趣老師教孩子們樂器繪畫、擔任心理老師為自閉孩童去做很多的溝通疏導、為90歲以上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生活上的幫助、甚至還專門成立了美術基地,為有需求的學生開課......
親身經歷讓筆者覺得鄉村建設需要的并不是單純硬件上的提升和更新,更多的是為農村做內在升華,鄉村是村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在帶動地方經濟,活化村子的同時,傳承傳統文化和留住最能代表中國農村的傳統風貌才是重點。
陳向宏是筆者認為當下了不起的人物之一,他所打造的幾大景區,無論是已經開業的景區還是在建的項目,在保留傳統風貌的同時,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幾十年來,初心未改。
站在設計師的角度看村落建筑保護,跟文人學士眼中所看到的是不同的的。文人學士眼中有價值的建筑或許是從建筑等級上來決定建筑的去留,是不是文保,是不是年代久遠,從建筑本身對建筑進行單方面的保留。而陳向宏在做的事情,不僅是從單方面去留住建筑本身,更多的是保留下來之后能發揮的場景和空間價值,更多的是考慮建筑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以及“記憶價值”,更多的是留住肌理、風貌以及市井生活氣息,這個實實際際還原生活場景要比留住空盒子來的有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極少數人會有非議,但是在時代和歷史的長軸來看,留下來的東西一定是有意義的。
文章來源:小鎮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