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地產行業不斷有房企暴雷,多家百強房企被收購。之前筆者就講過,房地產行業已經進入“大魚吃大魚”的時代,不但是中小房企很危險,即便是千億房企,也很可能隨時就倒下。
最近這段時間,又有不少房企被曝出資金鏈出問題,命懸一線。比如大規模裁員、商票違規兌現、拖欠員工工資等等,當中不乏標桿房企。
有地產人感慨:預計今年還會有不少房企倒下,融創可以大展拳腳,繼續買買買了。
有人問筆者,為什么很多看起來很牛的百強房企,說倒下就倒下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筆者認為,這兩年很多房企暴雷,核心原因有兩個:
❶戰略滯后:同樣的事情,5年前這樣干沒問題,現在還這樣干就錯了,但很多房企偏偏心存幻想,以身犯險。
❷能力錯配:喜歡跟風,看到標桿房企這么做了,自己也跟著干。結果別人這樣干是對的,你這樣干是錯的。
下面筆者詳細來分析一下。
戰略滯后
同樣的事情,以前干可以
現在干就錯了
據筆者觀察,這輪倒下的房企,很多都是錯誤判斷了形勢,看到標桿房企以前干這個事情成功了,自己也想復制。但事實上,時機已經過去了,如果還按照以前的思路來操作,就會出問題。
一、以前加杠桿可以快速做大規模,現在一味加杠桿等于給自己找套
以前,敢于加杠桿的房企,很快就突破千億了。相關數據顯示,規模和杠桿是正相關的,百強的杠桿,遠高于中小房企。2017,凈負債超過200%的規模房企大有人在。
很多房企想復制千億房企的成功路徑,不斷囤地,不斷高負債推動企業發展。他們篤信:能借到錢就是本事,杠桿越高,賺到的錢越多。
可事實上,這個邏輯的成立是需要2個前提條件的:一是資金鏈不斷裂。二是高杠桿帶來的項目利潤能覆蓋資金成本。
以前,很多房企敢加杠桿,一方面,借錢容易,以往銀行機構或是非銀機構大約每年有10%增長的額度可以給到房地產公司。很多房企借的錢到期了,就去借新的錢來覆蓋之前的負債。另一方面,市場火熱,項目不愁賣,而且利潤高,可以覆蓋資金成本。現金流也不成問題。
但現在,這兩條路基本都走不通了。一邊是三道紅線出臺,銀行把水龍頭關掉了,很多房企都借不到錢,另一邊是房企開發銷售受到限價政策影響,根本無法溢價,一旦融資利率很高,項目算下來都虧損。現金流嚴重不足,最終無法償還到期債務。
現在還有很多房企自以為是,還在到處借很貴的錢,認為自己能搞定各種各樣的錢很牛。其實這不是能力,而是自己在給自己上套。
有些房企就是因為一筆幾百萬、幾千萬的錢還不上,其債主金融機構就通報到很多同行,導致其在金融機構借不到錢,最后資金鏈斷裂。
二、以前快速擴張沒問題,現在步子邁快了就吃不消了
早幾年,市場處于上升期,當時是區域房企進行全國化擴張的好時機。當時,很多城市錢便宜地也便宜,很多房企都抓住了這一波擴張機會。
但也有很多區域房企沒有踏準這個節奏,錯過行情后,看著別人都在全國擴張,自己也迫不及待想沖出去。
某區域龍頭房企就這樣評價他們的全國化:“走向省會的時候就已經晚了。時機是不好,那就更努力一點。別人順風順水游過去,那我可能逆風逆水也要拼命游。”
這句話反映出很多區域房企全國化擴張的急迫心理。但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很多成功布局全國的標桿房企,都是在市場上行周期開始擴張步伐,他們踏準了行業節奏。那時候即便拿錯地也不怕,放兩年就補救回來了。
而在市場下行期進行擴張,拿著大本營的錢去不熟悉的城市投資,風險太大,一旦拿錯幾塊地,水土不服,很容易把本錢都折進去了。
三、以前拿地王放3年就解套,現在拿地王,可能會被套死
以前很多房企喜歡囤地,到處瘋狂拿地,大肆并購,即便拿了地王,也不覺得地價高。因為原來不管怎樣,房地產市場是向上走,而且行業3年一個周期,買貴的地放2-3年之后,房價上漲帶來的增值部分就遠遠超過了土地成本。
但是以后地價、房價翻番的趨勢不可能有了,一旦買高價地就意味著要被套牢5年10年,很可能把公司拖到破產邊緣。
前段時間,集中拍地結束后,行業內流傳一個段子:沒拿到地的人請拿到地的人吃飯說,謝謝你救了我們。因為現在拿到地要不就是虧,就是微利,能有幾個點利潤都要謝天謝地了。
其實,很多房企也明白,做房地產做大的風險就是地拿貴了。但為什么還要冒著巨大的風險去拿地王呢?很多房企對調控放送還存在幻想,賭調控會放松,賭房價還會大漲,甚至是盲目跟風,沖動決策。
比如某地產50強當初為了追逐規模,拿了數不清的高價地,并且大部分買地錢還是借的。借很貴的錢去拿很貴的地,當市場下行,疊加融資管控效應,最終該房企不得不賣身他人。
最近被曝出資金有問題的某房企,據其年報數據,他們去年拿地平均樓面價平均銷售樓面價還要高,面粉比面包還貴,虧損是必然的了。
旭輝總裁林峰指出,投資踏空了,最多餓一頓,但套牢了,卻是會死人的。特別是土地和房價的上漲抵不過財務成本增加的階段,這時候土儲會是脖子上的枷鎖,而不是口中的蜜糖。
四、以前捂盤惜售能賺錢,現在敢捂盤就是找死
以前很多地產項目為了多賺錢,在政府沒有調控,市場大好的時候捂盤惜售,開盤賣5千,就想著漲到6千再賣,現在賣6千,想著說不定能漲到1萬。
當時市場處于上升階段,房價一直在漲,確實很多房企通過捂盤賺到了更多錢。比如深圳曾經有個地產項目,開盤賣三四萬,后來直接捂盤,把項目租給別人做酒店,過了好幾年才收回來出售,房價漲到了十萬。
但現在還有不少房企幻想通過捂盤惜售來解決高價地塊的難題,這很危險。
曾經有一位地產高管指出,現在捂盤惜售是自嗨式的慣性思維,幻想限價會放松,房價上漲幅度會高于資金成本,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拖的越久,資金成本越難消化。
很多地王捂了3年,地價一分錢都沒漲,最后卻要付出巨額的利息成本,其實就是虧錢。
還有些三四線很多項目,捂著捂著調控來了,市場到了波谷,他們錯過了市場良機,項目陷入困境。
五、同樣的區域,不同時間布局,結果差異很大
很多房企喜歡跟風標桿房企,標桿房企去哪里拿地,他們跟著去哪里拿地。
但實際上,布局時間不同,操盤結果差異很大。比如一些三四線城市,看著市場很火爆,跟著標桿房企去拿地做項目,你去得比別人晚,客戶都被收割完了。別人吃肉,你去晚了連湯都沒得喝了。
能力錯配
別人能干的事情,你不一定能干
除了戰略出錯,盲目自信、能力錯配,也 是很多房企出問題的重要原因。具體來看,有以下幾個表現:
一、不賺錢的地,別人能拿,你不能拿
現在很多地塊,在測算階段就知道沒錢賺,但很多房企還是爭破頭。為什么呢?
一方面,規模房企拿地是算總帳,他們在全國有幾百個項目,可以風險對沖,一個項目虧錢不重要,只要總帳算得過就行了。
另一方面,有些標桿房企拿地,本來就不是為了賺錢。比如某地產高管就明確表示,他們拿下某熱點城市地塊,不為賺錢,而是為了搞好政商關系,以后政府有什么業務,可以優先考慮他們。
但對于中小房企而言,手里沒幾個項目,家底本來就不厚,一個項目虧損,可能就會拖垮公司。
二、別人干多元化可以,你干多元化會把自己搞垮
前幾年,地產行業很流行搞多元化。萬科、恒大、碧桂園、融創等頭部房企都開辟了新的賽道。比如長租公寓、文旅、產業地產、物流地產、醫療健康、新能源等等。
但大部分多元化業務都有一個共性:門檻高,投資回報周期很長,短期內看不到回報。比如文旅地產,一開始可能利潤只有1%或0.5%。還有些房企做養老地產,一直都處于虧損的狀態。
對于標桿房企,他們地產開發規模足夠大,在地產賺到的利潤可以支撐他們去投資多元化業務,他們要為未來10年的發展提前探索和布局,所以他們愿意燒錢,也燒得起。
但有些中小房企,每年只有一百多億的規模,也盲目跟風去搞多元化。自己主業都沒搞明白,手上錢也不多,還跑去做文旅、商業、舊改,資金沉淀在項目里出不來,你不出事誰出事?
這兩年多元化成功的案例很少,但很多房企還總是相信自己是特殊的那個,還在不停地投入,最終是把在地產辛辛苦苦賺到的錢都虧光了,拖累了主業的發展。
某房企去年營業利潤同比大跌了49%,核心原因之一是其城市綜合體業務出現了巨大的虧損。
小結
這輪出問題的房企中,除了戰略問題,還有老板性格導致的管理問題,最突出的就是不舍得放權,手伸得太長。
比如某千億房企,雖然砸錢從頭部房企挖來很多職業經理人,但老板還是什么都會管。從拿地測算、工程施工、招標投標,到成本管理、預售回款,事無巨細都要過問。結果就是挖來的高管,不到半年就跑了。
據該房企員工透露,他們半年就換了3個運營總,基本沒有幾個職業經理人能在公司待過超過1年。高管不停地換,也導致員工軍心不穩,人才流失嚴重。
在房企規模還小的時候,老板管得細是對的,有利于快速決策,提高效率。但當房企規模越做越大,項目越來越多,如果老板還舍不得放權,什么都想插一腳,那一定留不住真正的優秀人才,因為沒有哪個職業經理人只想當個執行者。
這也導致房企決策效率低,執行力低下。
某房企老總曾反思:公司管理只有小學生水平,比同行差距很大。
文章來源:明源地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