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實體店真是壓力山大,北京百盛百貨、華堂商場連續關店;上海,淮海路瑞興、美美、OPA商場等百貨店先后撤離;廣州,好又多東山口店、新供銷百合等連鎖超市停業;長沙,世紀華聯柏麗晶購物廣場、沃爾瑪分店關張;成都,NOVO百貨天府廣場店、人人樂連鎖超市幾家門店接連退出;沈陽,伊勢丹、尚泰、雅仕等百貨巨頭紛紛折戟……
一、實體店鋪現狀。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銷售額增速僅為6.3%,同比回落2.6個百分點,其中專業店、超市和百貨店增速同比分別回落1.7、2.8和6.2個百分點;雖然購物中心以7.7%的增速略勝一籌,但同比也放緩了4.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這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6%,較上年同期再度放緩1.7個百分點。
從北京的西單、國貿到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從東部沿海到中西部內陸,實體店的銷售都在走下坡路。
在廣州,北京路曾是最繁華的商業集散地,如今百貨商場乏人問津,很多國際大名牌不見了蹤影,二線品牌競相打折甩貨。
在杭州,銀泰坐落于有名的武林廣場,從一層逛到頂層,過于“安靜”的購物環境讓筆者很不適應。
在長沙,五一廣場四周的平和堂、王府井、春天百貨、新世紀廣場等大型商城,同樣顯得冷冷清清。
二、實體店鋪業界分析。
對于關店潮的尷尬現狀,飆馬(中國)經過調查業界主要有幾種觀點:
1、周期論,“各行各業都有發展周期,實體商業也不例外。”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主任王曉東說。上世紀90年代初到本世紀前10年,是實體店最風光的時期,百貨公司、連鎖超市爭相跑馬圈地。前幾年房地產市場火爆,一些配套商業搭順風車,也步入建設快車道。但由于不愁銷售,很多商場成了名副其實的“無所謂”商場:建設前未經過合理規劃,在建時很少考慮購物體驗,建成后千店一面、高度雷同。
2、需求論,“腰包鼓了,眼光高了。實體店的變化,說到底是一場消費需求主導的變革。”裴亮說,以前,實體店在消費過程中處于優勢甚至壟斷地位,即便購物環境和體驗不理想,消費者也沒的選。隨著消費升級,對實體店的需求不僅是貨品齊全,還要環境舒適;不僅是質量放心,還要售中、售后服務貼心;不僅是購買商品,還要看電影、嘗美食、玩親子游戲……而且,不同群體的關注點出現分化。面對層出不窮的新需求,實體店不得不做出調整迎合,其中一部分企業仍“找不著北”。
3、成本論,“過去,零售企業增加的經營成本,可以通過提價,一部分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現在,商品價格更透明,要轉嫁這部分成本難上加難。”北京好鄰居連鎖便利店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陶冶說,“提價受阻,一些管理滯后的實體店只好閉店止損,進行升級改造,以求優化流程。
4、模式論,實體店日子難過,零售模式落后也是大問題。”陶冶說,曾幾何時,大賣場掛出打折海報就能坐等顧客進門,現在要利用二維碼等互聯網手段主動出擊;以前百貨店可以引廠進店搞聯營,現在要主打定制化、特色化。從賣商品到賣服務、賣體驗,從固守“三尺柜臺”到全渠道營銷,商家的經營模式日趨開放、求新,那些反應慢、適應晚、手段舊的企業,一不留神就會栽跟頭。
可見,一些實體店或關或轉,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是消費需求嬗變的直接體現,也是商業模式升級的內在要求。既有零售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
三、實體店鋪未來展望。
面對著互聯網的發展(或擠壓)、消費群體的改變,傳統消費行業確實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是在壓力之下轉型升級成了一條不可迂繞的道路,盡管艱難卻不得不選擇。實體零售業不會消亡,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業界普遍預測到2020年,純網絡零售占社零總額的比重大約在18%-20%左右,依然有80%以上的交易在線下發生,實體零售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但是,未來的實體零售業一定是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武裝起來的商業業態,其地理布局、技術手段、商業模式都會發展重大變化。
在網購普及率最高的北上廣地區,像宜家、迪卡儂、Zara等實體零售門店依然生意興隆,互聯網不但沒有造成沖擊反而助其成長。同時,很多傳統企業轉型線上,開辟電商新渠道也不盡如意。互聯網改變了很多,但是沒有改變商業的基本邏輯:即以客戶為中心來創新產品和服務,再配合以拉動式的供應鏈,加速價值流動,這才是商業的核心要義。阿里研究院初步觀察的結果是,這些線上/線下都成功的零售企業,其普遍特征是:以客戶為中心,擁有自有品牌且款式繁多、體驗式消費、垂直敏捷的供應鏈體系等,這些都是傳統零售業轉型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