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當當網線下首家實體書店在梅溪書院開業。當當網CEO李國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還將有8家書店相繼開業,他的終極目標是3年1000家。
9月3日,當當網線下首家實體書店在梅溪書院開業。當當網CEO李國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還將有8家書店相繼開業,他的終極目標是3年1000家,這家店最大的特色為實體書店售價與當當網同價。
過去5年,在經歷了一波倒閉潮后,實體書店究竟應往何處走引發行業思考。今年以來,一批“不像書店的書店”陸續出現在購物中心、城市綜合體內,成為受到關注的“強IP”。
當亞馬遜、當當網開始涉足線下實體書店,當過去主打書籍批發銷售的書店開始轉型休閑體驗,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書店的贏利點不能放在“賣書”上,而應該與文創、咖啡餐飲等全方位結合進行多元嘗試。
亮相
梅溪書院開業首日營業額突破20萬元
9月3日上午,梅溪書院與當當梅溪書店同步正式營業。這家由步步高集團和當當網共同打造的首家O+O實體書店與電商一樣實行24小時經營,店內共有圖書4萬余種、12萬冊。
據當當網CEO李國慶介紹,當當網首家線下實體書店實行與當當網同價的定價策略,圖書的平均折扣為6.5折。
記者注意到,這家由香港知名設計師操刀的書院,除建筑風格讓人眼前一亮外,還結合了多元經營模式。如兒童館、手工教室、咖啡館,配備了小型演出的燈光、投影、音響等專業設備的“講堂區”,以及展館和茶室等業態。
“這里可好玩了,媽媽說要給我買2本故事書。”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杰杰在梅溪書院的凹層大沙發上看書看了一上午。杰杰媽媽說,沒想到平時生性調皮的孩子竟然能安靜地待一個上午。同時,記者還注意到,除了年輕消費者外,有不少消費者為親子出行。
“與傳統意義上的書店不同,現在的書店更多的應該在推動全民閱讀、增強閱讀體驗等方面下功夫。”步步高集團董事長王填表示,梅溪書院將嘗試“書店+咖啡+文創”的經營模式。
來自步步高集團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3日21時,梅溪書院累計客流達26999人次,當日營業額20.56萬元,其中圖書銷售10737冊。
市場
行業遇低谷,實體書店謀求轉型
互聯網浪潮下,傳統零售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首當其沖的莫過于圖書零售業,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書店。確定書名,點擊購買,送貨到家……過去5年時間里,傳統書店因面臨如此沖擊而迎來一波倒閉潮。
據記者了解,作為圖書集散中心的定王臺,為扭轉租戶們經營困難的局面,曾籌建定王臺網上書城,希望借助電商平臺幫助租戶們打開銷路,最后卻“無疾而終”。
一家在定王臺經營文學類書籍批發零售的書店店主告訴記者,經營困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很久,而電商渠道如果出貨量不大,運費也是“不能承受之重”,正在考慮清貨轉行。
而事實上,長沙的書籍零售業已開始了一些積極的嘗試。如去年下半年,長沙第一家24小時書店在德思勤四季匯購物中心開業,該書店規劃了24小時書吧、名人區、外文書店、文化講堂、咖啡吧、旅游攝影吧等多個項目,顯然已不再以“賣書”為主打。同年12月,位于長沙海信廣場的弘道書店也隨著商場的試營業低調開張,其將書店分為了閱讀區、小型投影交流區以及飲品區等多個功能分區。
9月4日,記者在弘道書店內看到,不少消費者點了飲品后便開始坐在閱讀區安靜地閱讀。“陪女朋友逛街,她試衣服去了,我就來這兒看看書。”市民王先生表示,在購物中心能有個地方安靜地坐一會,還能買到自己心儀的書“挺不錯的”。
此外,記者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圖書作者從幕后走向臺前,通過此類新型書店進行簽售,與讀者交流。據三湘都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6年,青年作家劉同、苑子文、苑子豪、大冰以及陳曉卿、六小齡童等作者均曾到訪弘道書店、步步高·梅溪新天地等地舉辦簽售。
拐點
書店正成為商業招商中的“強IP”
“17年前,實體書店圖書性價比低,單店品種有限,讀者選書難找書難,當當網依托互聯網把天下好書聚攏起來,用更便捷的方式、更優惠的價格、更多樣的選擇為讀者發現好書,為好書找到讀者。然而,網上書店代替不了線下社交。當當O+O實體書店依靠互聯網+既彌補了傳統書店時空的限制,又突出了線下社交和文化體驗,為互聯網時代的閱讀和文化生活提供了一個更適合讀者的解決方案。”李國慶表示。
事實上,除了當當網,國際互聯網銷售巨頭亞馬遜也已開始自己的實體書店運營項目。2015年11月,亞馬遜便在美國西雅圖開設了第1家線下書店。而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亞馬遜發言人黛布拉·巴斯(Deborah Bass)于6月對外表示,該公司將在芝加哥和波特蘭開設實體書店,這將使得亞馬遜在全美的實體書店總數達到5家,除了上述兩家,還計劃在圣迭戈和紐約市各開一家。
據記者了解,如今,在新開張的購物中心或城市綜合體內,配備一家“有逼格”的書店似乎成為一件不約而同的事。對此,王填就直言,“不需要梅溪書院能實現多少盈利,更希望能夠帶來人流,為讀者提供一種‘家庭時尚’,增強項目的體驗感,要把它打造成為梅溪新天地的‘強IP’。”
一位商業運營資深人士就透露,隨著新一代書店的興起,除了承擔書籍銷售的功能外,更多的是一種休閑、休憩的場所,對一家購物中心而言,如果在一個單純的咖啡館或飲品店和書店中進行選擇,無疑后者將會勝出,“因為這不僅是一種推動全民閱讀的努力,更是符合不少城市綜合體既定客群喜好的業態。”
分析
光靠賣書不行,還需找到其他盈利點
萬達影院的爆米花一年收入3.9億,占收入72%的新聞引發關注的背后,事實上就在說明一個道理,有的生意看起來不起眼,但它說不定會成為支撐這一業態發展下去的重要動力。李國慶直言不諱地說,未來書店需要更注重打造體驗現場,溝通作者與讀者,為讀者創造更多的價值,“書店需要找到書之外的其他盈利點和盈利模式。”
飲品銷售的利潤空間,看路邊比比皆是的奶茶、咖啡、果汁店便可見一斑。即使到店的顧客不買書,而只是消費甜品或飲料,說不定比賣書賺得更多?而當飲品、甜品銷售與閱讀捆綁在一起,無論是消費環境、體驗,與單純的飲品店相比,又是另一番風味了。
王填表示,書院將為湖南青年設計師打造文創平臺,以原創作品聯合開發文創品及生活服務衍生品,同時開設繪畫、花藝、紙藝、皮藝等多門類手作課程,將美學融入生活。
誰說,書店的衍生物不會成為下一個“萬達爆米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