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慶】:商業地產的話題說了好多年,我也做過一些研究。我有講講我過去這一個月的感受吧。我跟我新的團隊在進行新的創客空間籌劃工作。我們跳出原來的傳統思維開始研究自己新業務后我就開始跟新人群打交道。無論原來我在萬科的工作崗位上多少敢想一些出位的創新模式,突然間發現跟新人群打交道,原來的思維方式那么路徑依賴,原來思考的東西那么狹窄,這是我一個特別典型的最初的很受刺激的感覺.
我突然間發現我們有那么多人在外面創新,那么多的年輕人在搞研究。我們所謂房地產的傳統經營模式,商業地產的經營模式。實際上是不是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我也一直在問我自己,我們無外乎蓋了一些房子在里面提供服務,服務的對象是誰?這些人是不是已經變了?原來的模式是不是能夠不斷地產生新的消費需求,以及給你帶來不斷地利潤增長。我覺得這些問題我們思考時往往是從原來的模式里面不斷挖掘的,這個模式怎樣優化怎樣省成本,怎樣提高服務品質。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模式已經有問題了?所以這是我最近很大的一個感受。
我在探討創業創新空間的時候曾經跟潘石屹潘總的團隊人講,他講了一段話,我們往往滿足于自己做了一個鍋,我們在這個鍋里面盡可能表演到最好,在這個鍋里面表演一個最優秀的角色,我們特別沾沾自喜于自己的進步。但是你沒有想到的是,外面有一群人研究清楚了你的模式之后開始做一口新的鍋了。等他們把鍋做的差不多了,做一個鍋蓋出來把你悶死。 這解決很多傳統企業無疾而終的原因,比如說諾基亞就是最好的案例,還沒有做什么事就死了。在競爭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世界里,什么樣的模式都難以持久,只有不斷創新改造,只有不斷想能不能跳出這個鍋做一口別的鍋,我在這個軌道上跟你傳統的模式賽跑,我開辟一個新的軌道,這恐怕是未來商業地產領域里面值得推崇的新思想。 昨天下午我跟一個1991年的小孩對話,這個小孩子說毛總你創業了,我們也在創業。我現在最高興的一件事情就是,比我小20多歲的小孩愿意跟我對話,因為我們有共同語言是因為我們都在創業。小孩跟我說我在創業,我想把我的產品給你講講,我說你做什么產品?他說我們現在90后的小孩過生日,同學朋友們之間都送禮,送的禮一半以上都沒用,不想要,拿回家扔了可惜,放在那里占地方,我想要的東西又沒有得到。于是我們幾個小伙伴創業做一個互聯網工具。以后你過生日你想要一個什么東西,就可以發布出來,你也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就幫助你要送你禮物的這些朋友們,共同去完成你的心愿,大家誰也不用擔心我挖空心思想你要什么送你什么好。你要的東西很貴我買不起給你,我們就一起給你買成這個禮物。于是乎這幾個小孩開始研究互聯網上的軟件去解決這個問題。 我不知道他能不能成功,這一個月里我見了七八十個這樣的人,雖然我并不是要投資他們,但他們未來可能是我創客空間的客戶。我就跟他們聊,我突然間發現這個世界真的是天馬行空什么樣的想法都有。跟我聊的80個人里面可能只有8個成功的,70多個都死掉了。但是8個成功的人就是新經濟的可能性。
所以我今天在這就信馬由韁地講幾句我想跟所有做商業地產的朋友同行們講講,我今天還算是做商業地產的人。我在想,我們了解我們的客戶嗎?我們知道90后的孩子們變成什么樣了嗎?剛才吳總講了“外婆家”的模型,他們也得研究,未來吃東西的人也是90后的人,也是年輕人,他們的吃法都不一樣。沒有固定的模式。 最近俞總帶隊學習了一家企業,張瑞敏也學習了一家企業,是青島做西裝的企業叫紅領西服。是一個做西裝的公司,用大數據跟互聯網的辦法把一個這么沒利潤這么做不下去的行業現在做得生龍活虎,而且現在這個企業的經營狀況非常好,而且全部定制,每一件西裝都是不一樣的。于是乎傳統行業都跑過去膜拜。 大數據的聯動能力一個數據一改,9千多個數據都跟著改。一個這么傳統的做西裝的工廠都能夠用互聯網的做法針對現在的客戶群找到自己新的出路,我想我們商業地產這么大的空間我們沒道理做不出好的成果來。 最后說兩個想法。我在想,其實中國的商業地產行業真的到了考慮運營的時代。聯合辦公孵化器模型也好,這里面做的東西是通過服務的增值帶來資產的回報,給投資人帶來回報。這里面很大的核心在于服務的內容跟運營的能力。這點我們大家都不否認,我們做商場,做購物中心,我們從凱德置地到萬達,后來這么多人在大悅城研究這些東西。其實最后能夠形成品牌考驗的都是這個公司的運營能力。
但是運營能力實際上是不斷地在變化的,原來從我做凱德家貿的第一代產品到現在第幾代的產品,他們也在不斷研究互聯網時代下怎樣改良商業綜合體的模型。縱然這么改良商業綜合體傳統模式仍然非常困難。 在這個背景下我在新加坡看到他們新做的購物中心,里面的格局發生了很大很大的變化。已經不是原來所謂的購物中心的一些樣子了。
另外我們在前幾年還在研究一些新的模式,我們在萬科研究,同樣是一個大型的綜合建筑,這里面賣的商品全部都是教育培訓,而且是流動的教室,這個模式我在北美在溫哥華,看到兩個成功案例,把商場拆了賣教育,還不是培訓班,賣教室增值。就像我們現在做創客空間里面桌子增值是一樣的,同樣是一個房子,因為盈利點變化單位變化,從商場的商鋪變成了賣教室的課時。我們從辦公樓做平米的生意到從做桌子的生意,這些變化都是服務的創新跟運營能力的改變。我們在商業地產的運營模式上有太多值得提升和改良的做法,恰恰要做的事情是研究你的客戶跟未來的需求。 最后一點我在想,其實中國的商業不動產我感覺會迎來一次新的增長過程,這個過程的成功取決于我們國家的金融體制改革。我們說了這么多年包括像瑞慈,基金合法化規范化的做法。如果我們在金融體制改革迎來的狀態下,我們激發商業不動產更多優秀運營模式的產生,這兩者是互為關系的。我恰恰覺得這個時候的到來就在未來幾年。
所以我在這里利用這個機會希望鼓勵大家,我們所有做商業地產的同事們,其實商業地產未來是真正的房地產創新的很好的田地。它比做居住類別的東西想象空間大很多很多,所以我希望大家在這個領域的同事們,一定要跳出這個鍋,在外面再造一個新的鍋。不怕把自己革命掉去做一個新的東西,恐怕你才會迎來新的生命,中國不動產的價值才會迎來一次新的增長。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