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作為民族的血脈與人民的精神家園,正成為各國競相發展的關鍵領域。文旅演藝產業作為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興業態,承載著傳承文化、推動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作為中國文旅演藝產業的創新標桿,其成功實踐不僅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更為文化強國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本報告深度剖析該項目的開發模式、運營機制、文化價值及社會影響,旨在為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指引。
二、項目概述
(一)項目背景與目標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于2016年11月簽約啟動,歷經近5年籌備建設,于2021年6月6日正式開城迎客。作為河南省A類重點項目工程,其目標是通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動河南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傳承和弘揚中原文化,提升河南在全國乃至全球文化旅游格局中的地位。
(二)項目規模與特色
1. 土地規模與空間布局 :總占地面積622畝,約合41.5萬平方米,采用棋盤式格局設計,分為56個功能各異的空間,融合古代里坊制城市規劃理念,構建出獨特的空間序列,為游客提供迷宮式的探索體驗。
2. 建筑規模與特色 :核心建筑為單邊長328米、高15米的巨型城廓,其東墻是世界單面最長的人工夯土墻,總建筑面積約30萬平方米,涵蓋21個劇場、配套服務設施等,大量運用傳統建筑元素,營造出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
3. 演出規模與配置 :擁有21個劇場,包括3大主劇場和18個小劇場,總演出時長700分鐘,可同時容納近萬名觀眾,演員規模近千人,由專業藝術院校畢業生和經培訓的當地村民構成。
(三)投資與回報預期
建業集團作為主要投資方,投入60億元巨資。鑒于文旅項目投資規模大、回收周期長的特點,預計投資回收期為20 - 25年。項目運營成本高,主要源于人力、劇場維護及高科技設備更新等方面的支出。
三、項目開發模式與創新亮點
(一)棋盤式格局設計
項目打破傳統文旅項目單一線性游覽路線的局限,采用棋盤式格局設計,將56個空間按照功能與主題有機排列。這種設計靈感源于中國古代里坊制城市規劃,既體現了中華文化 “天圓地方” 的宇宙觀念,又為游客創造了豐富多變的探索路徑。游客在空間轉換中,仿佛穿越不同時空,每一步都可能邂逅新的場景與故事,極大地增強了游覽的趣味性和參與感。
(二)文化主導的開發理念
1. 內容驅動的開發流程 :摒棄傳統商業地產開發以商業或娛樂設施為核心的模式,確立文化主題和藝術內容的首要地位,根據內容需求進行空間設計與設施配置,確保項目文化品質與藝術水準。
2. 創作理念的引領作用 :王潮歌導演提出的 “以敬畏之心,以當代精神,書寫黃河邊的‘史記’,麥浪上的‘離騷’” 的創作理念貫穿項目開發全程,為項目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
(三)沉浸式體驗的空間營造
項目創新性地突破傳統劇場觀演模式,打造全方位沉浸式體驗空間。56個空間相互連通、有機結合,實現演出空間、生活空間與歷史空間的無縫融合。
1. 多場景體驗示例 :游客可以在 “麥田” 中親身感受農耕文明的質樸與厚重,在 “李家村” 中體驗歷史苦難,領悟河南人民在困境中的堅韌與不屈,在 “火車站” 中穿越時空,見證時代的變遷,在 “紅廟學校” 中回憶純真的童年時光。
2. 互動性體驗增強 :在 “李家村” 劇場,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跟隨演員穿梭于不同場景,成為故事的一部分,親身體驗1942年河南大饑荒的歷史場景,這種深度參與讓觀眾對歷史的感悟更加真切。
(四)科技與藝術的深度融合
項目在開發過程中巧妙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為藝術表達與文化傳承助力。
1. 燈光系統創新 :在 “乾臺” 戶外空間,隱藏上萬臺定制燈具,其工藝與應用標準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通過精準的燈光控制,實現白天與夜晚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轉換,為游客帶來震撼的視覺享受。
2. 多技術綜合運用 :綜合運用聲光電技術、數字媒體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如在舞臺設計中采用大型機械裝置、全息投影、環繞音響等手段,創造出時空穿越等奇幻藝術效果,提升演出的觀賞性與感染力。
四、功能分區規劃
(一)核心劇場區
1. 區域概況 :占地面積約300畝,包含21個大小不一的劇場,是項目的核心演出場所。
2. 主劇場特色 :
幻城劇場 :最大的劇場,可容納近3000人,呈L型布陣,采用坐定式觀演模式,結合河南歷史文化,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展現從遠古文明到現代發展的宏大文化史詩,服裝道具精美,演員陣容龐大,演出水準達國際先進水平。
李家村劇場 :以1942年河南大饑荒為主題,采用沉浸式演出模式,觀眾跟隨演員移動,真實還原歷史場景與生活用品,通過細膩情感表達與真實歷史再現,讓觀眾深刻感受歷史的厚重與生命的可貴。
火車站劇場 :圓形設計,舞臺鑲嵌四周墻壁,臺口仿洛陽龍門石窟,觀眾坐于中央,演員在觀眾席表演,營造獨特的觀演關系與時空穿越感。
3. 小劇場亮點 :18個小劇場分布在56個空間中,各具特色,如候車大廳劇場還原上世紀火車站候車場景,喚起時代記憶;紅廟學校劇場再現鄉村學校生活,重溫童年回憶,涵蓋河南歷史文化的多個方面。
(二)服務配套區
1. 功能布局 :占地面積約100畝,涵蓋餐飲、購物、休息等配套服務設施。
2. 餐飲服務特色 :設置特色餐廳、茶鋪、小食店等,提供河南特色美食與傳統小吃。如豫菜館供應糖醋鯉魚、道口燒雞等傳統菜肴;農家樂打造鄉村生活氛圍,提供農家風味;茶鋪與小食攤點滿足游客休閑餐飲需求,增添生活氣息。
3. 購物服務特色 :包含文創店、非遺店、紀念品店等,銷售與項目主題相關的文創產品與紀念品。如 “非遺里的河南” 主題店鋪展示銷售朱仙鎮木版年畫、羅山皮影等非遺產品;與河南博物院合作的 “豫來遇潮” 快閃店,銷售考古盲盒等文創產品。
4. 休息服務特色 :配備游客服務中心、休息區、衛生間等便民服務設施,設計充分考慮文化主題與藝術風格,與項目整體風格保持一致。
(三)辦公酒店區
1. 功能布局 :占地面積約80畝,包括項目管理辦公區與主題酒店。
2. 辦公區作用 :為項目運營管理提供辦公場所,保障項目的日常管理與運營決策。
3. 酒店特色 :主題酒店設計與項目文化主題緊密相連,客房裝修、服務設施彰顯文化特色。客房分為 “麥田客房”“村落客房”“文人客房” 等主題類型,配備完善的服務設施,如餐廳、會議室、健身房、SPA 等,為游客提供沉浸式住宿體驗與全方位服務。
(四)城市廣場區
1. 功能布局 :占地面積約100畝,作為項目入口與游客集散場所。
2. 景觀特色 :包括入口廣場、景觀廣場、百畝麥田等。百畝麥田一年兩季種植麥子與高粱,體現河南農業特色,成為項目重要景觀與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不同季節呈現不同的景觀效果,為游客帶來豐富的視覺體驗。
(五)停車服務區
1. 功能布局 :占地面積約40畝,為游客提供停車服務。
2. 設計特點 :設計大型停車場,可同時容納數千輛車輛停放。在設計上充分考慮游客便利性與安全性,合理規劃停車布局與交通流線,方便游客快速停車與離場。
五、設計理念與空間動線設計
(一)整體設計理念
1. 文化傳承與現代表達 :深入研究河南歷史文化,從黃河文明、農耕文化、中原文化等維度提取元素。建筑設計上采用傳統元素與現代工藝結合,如328米長的夯土墻,既致敬傳統建筑文化,又符合現代建筑標準;空間布局運用里坊制理念,體現 “天圓地方” 觀念,豐富游客探索體驗。
2. 沉浸式體驗設計 :打破舞臺與觀眾席界限,采用 “移步換景” 手法,讓游客成為故事參與者。如在 “李家村” 劇場,觀眾穿梭不同場景體驗歷史;在 “火車站” 劇場,演員在觀眾席表演,增強代入感。
3. 科技與藝術融合 :運用智能燈光系統、環繞立體聲系統、投影技術等,服務于藝術表達。如 “乾臺” 的上萬臺燈具營造不同情境藝術效果;舞臺設計結合機械裝置、特效技術創造震撼視覺效果。
(二)空間動線設計
1. 主動線規劃 :串聯主要景點與劇場,設計時長6 - 8小時,從入口廣場經百畝麥田到核心劇場區,再到城市廣場,考慮故事邏輯與情感遞進,設置休息點與服務設施保障游客舒適。
2. 輔助動線設計
快速游覽動線 :針對時間有限游客,體驗三大主劇場,時長3 - 4小時。
深度體驗動線 :面向文化愛好者,除觀演外,包含互動體驗、美食、購物等,游覽時長達一天。
主題游覽動線 :依不同文化主題設計,如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滿足多樣化興趣需求。
3. 無障礙設計 :在道路、劇場、服務設施等方面充分考慮無障礙需求,采用無障礙坡道、設置無障礙座位區域、無障礙衛生間與停車位等,為特殊群體提供便利。
六、景觀設計理念
(一)農耕文化景觀表達
百畝麥田作為項目標志性景觀,一年兩季種植麥子與高粱,展現河南農業特色,是農耕文化重要載體。其設計兼顧觀賞性與文化性,不同季節呈現不同景觀效果,如春季綠意盎然、夏季金黃麥浪等,豐富游客視覺體驗。
(二)水系景觀文化寓意
融入水系元素,象征黃河文化意象。水系蜿蜒曲折,與建筑、植物、道路有機結合,形成豐富景觀層次,承載深厚文化寓意,體現黃河對中華文明的滋養與孕育。
(三)植物配置地域特色
植物配置突出中原特色,選用槐樹、柳樹、梧桐等鄉土樹種,以及牡丹、菊花、月季等傳統花卉。這些植物適應當地氣候,承載文化內涵,如槐樹象征吉祥長壽,柳樹象征離別思念,牡丹作為省花重點展示,強化地域文化氛圍。
七、演藝節目內容與業態構成
(一)演藝節目體系
1. 三大主劇場核心演出
幻城劇場 :以河南歷史文化為主線,采用坐定式觀演,L型舞臺結合現代科技,展現上下千年的文化史詩,服裝道具精美,演員陣容龐大,營造震撼視覺效果,體現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的底蘊。
李家村劇場 :以1942年河南大饑荒為主題,沉浸式演出模式,觀眾跟隨演員移動,真實還原歷史場景與生活用品,通過細膩情感表達與真實歷史再現,讓觀眾感受歷史厚重與生命可貴,舞臺設計力求真實還原。
火車站劇場 :圓形設計,舞臺嵌墻壁,臺口仿龍門石窟,觀眾坐中央,演員在觀眾席表演,營造獨特觀演關系與時空穿越感,內容以時空穿越為主題,連接不同歷史時期與文化場景。
2. 十八個小劇場特色演出 :如候車大廳劇場還原上世紀火車站候車場景,喚起時代記憶;紅廟學校劇場再現鄉村學校生活,重溫童年回憶;還有茶鋪、迪廳等主題劇場,各具文化內涵與藝術表現,豐富觀眾體驗。
(二)業態構成分析
1. 演藝觀演業態 :占總收入70
%,包括門票、VIP服務、團體接待收入等。門票采用靈活策略,全劇場通票290元 / 人,主劇場套票180元 / 人,單劇場門票50 - 80元 / 人,VIP套票580元 / 人。建立完善的觀演服務體系,提供導覽、講解、預約服務,并開發智能導覽系統。
2. 餐飲服務業態 :占總收入12%,設置特色餐廳、茶鋪、小食攤等。特色餐廳如豫菜館、農家樂、文化主題餐廳,提供河南美食與文化體驗;茶鋪與小食滿足休閑餐飲需求,增添生活氣息。
3. 文創購物業態 :占總收入8%,開發非遺文創產品如朱仙鎮木版年畫、羅山皮影等,現代文創產品如戲劇主題文具、河南文化服飾等,與河南博物院合作銷售文創產品,展示河南文化魅力。
4. 住宿服務業態 :占總收入7%,主題酒店設計與項目文化主題一致,客房分不同主題類型,配備完善服務設施,延伸文化體驗。
5. 其他配套業態 :占總收入3%,包括停車服務、會議服務、教育培訓等,為游客提供便利,增加收入來源。
(三)業態比例與收入結構
通過表格形式直觀呈現業態類型、占地比例與收入貢獻,清晰體現 “以演藝為核心,多業態協調發展” 的理念。演藝觀演作為核心,配套業態滿足多樣化需求,提供多元化收入。
八、文化活動與節慶策劃
(一)麥田里的博物館
1. 活動特色 :自2022年首次舉辦,成為項目文化品牌。2022年首屆聯合河南省內12家博物館,精選39件文化遺存仿制品在麥田展示,跨越新石器時代至明清,創新結合博物館展品與自然環境,讓游客在麥田感受歷史文化。
2. 第二屆活動亮點 :2023年擴大規模,聯合12家博物館,精選59件展品,設置 “塑魂”“鑄根” 等五個展覽單元,展品包括賈湖骨笛、蓮鶴方壺等知名文物仿制品,為游客提供近距離接觸歷史文物的機會,提升活動影響力與文化內涵。
(二)傳統節慶活動
1. 春節系列活動 :舉辦 “年味河南” 系列,展示傳統年俗、民間藝術表演、特色美食品鑒,項目裝飾營造節日氛圍,讓游客體驗濃郁的河南春節文化。
2. 清明文化節 :通過祭祀儀式、詩歌朗誦、傳統音樂演奏等形
式,傳承清明節文化內涵,引導游客緬懷先輩、感悟生命。
3. 中秋賞月活動 :在百畝麥田設置賞月臺,為游客提供獨特的賞月體驗,結合河南傳統中秋習俗,增添文化氛圍。
(三)專題文化活動
1. 黃河文化論壇 :定期舉辦,邀請專家學者探討黃河文化傳承與發展,提升項目文化品位,為文化研究提供平臺,推動黃河文化的學術交流與傳播。
2. 非遺文化節 :邀請河南省內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傳統技藝,如剪紙、泥塑等,讓游客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保護意識。
3. 青年藝術節 :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展示平臺,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融合發展,展現當代藝術活力與創新,為項目注入新鮮血液。
九、演藝內容的創新特色
(一)歷史文化的當代闡釋
在演藝內容創作中,注重對歷史文化的當代闡釋。如《李家村》展現1942年河南大饑荒,既呈現歷史殘酷,更突出人性光輝與民族堅韌,體現當代人對歷史的理解反思;《幻城》全景展現河南歷史文化,致敬古代文明,展望現代發展,使歷史文化在當代語境中煥發生機。
(二)藝術形式的多元融合
1. 舞臺設計創新 :運用機械裝置、投影技術、特效技術等現代舞美手段,創造震撼視覺效果。
2. 音樂設計融合 :結合傳統與現代音樂元素,既有古典韻味,又具現代節奏,豐富聽覺享受。
3. 表演形式突破 :突破傳統戲劇表演模式,采用沉浸式、互動式表演,讓觀眾參與演出,增強體驗感與代入感。
(三)文化符號的視覺轉化
將抽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具體的視覺形象。如將 “黃土坡” 轉化為舞臺背景,配合燈光音響營造蒼涼壯美的藝術效果;將 “麥浪” 轉化為舞蹈動作,通過演員肢體語言展現豐收喜悅與生命律動,使觀眾直觀感受文化魅力,加深對文化內涵的理解。
十、行業借鑒與項目展望
(一)行業借鑒價值
1. 文化內容開發借鑒
深度挖掘地方文化 :建立專業文化研究團隊,系統梳理當地文化資源;邀請專家學者把關,確保文化內容準確性;注重文化符號現代轉化,把握情感共鳴點,觸動觀眾內心。
藝術化表達文化故事 :學習項目將文化故事轉化為藝術作品的成功經驗,運用多種藝術形式提升文化故事的感染力與表現力。
平衡文化傳承與創新 :在保持文化原真性基礎上,探索現代表現手法,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
2. 商業模式創新借鑒
“文化 + 旅游” 融合模式 :堅持以文化為核心、旅游為載體,讓文化成為旅游靈魂,旅游成為文化傳播方式,實現文化與旅游的有機統一,提升旅游品質。
多業態協同發展模式 :構建以核心業態主導、配套業態支撐的多業態體系,形成有機聯系與協同效應,增加收入來源,提高抗風險能力。
沉浸式體驗模式 :打破觀演界限,通過空間設計與內容安排營造沉浸式體驗,利用科技增強效果,為游客創造全方位的感官享受。
(二)項目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1. 投資回收周期長的挑戰 :在保證文化品質的前提下,優化成本控制,提高運營效率,合理定價門票與服務,拓展收入渠道,降低財務壓力。
2. 運營成本高的挑戰 :加強演員隊伍管理與培訓,優化劇場維護計劃,采用先進技術降低設備更新成本,提升成本效益。
3. 市場競爭加劇的挑戰 :持續創新演出內容與文化活動,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加強品牌建設與營銷推廣,提升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
4. 內容創新持續性的挑戰 :建立專業的創作團隊與合作機制,深入挖掘河南文化資源,鼓勵藝術創新與實驗,保持項目的新鮮感與吸引力。
(三)項目展望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作為文旅演藝產業的創新標桿,其成功實踐為行業發展樹立了典范。在未來的發展中,項目應繼續堅持 “文化為本、創新為魂、質量為生命” 的理念,不斷完善自身,積極應對挑戰,持續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提升游客體驗滿意度,加強品牌建設與市場推廣,拓展合作與交流。同時,期待更多優秀文旅項目涌現,共同推動中國文旅演藝產業繁榮發展,為文化強國建設做出更大貢獻,在國際市場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十一、結論
通過對《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 項目成功的核心要素
文化內容的深度價值 :深度挖掘與精準表達河南歷史文化,將文化資源轉化為藝術作品,賦予項目持久吸引力。
商業模式的創新突破 :開創 “戲劇幻城” 模式,實現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構建多業態協同發展體系,提升經濟效益。
運營管理的專業水準 :建立專業化運營管理體系,保障項目高效運轉,尤其在演員隊伍與多劇場運營方面積累豐富經驗。
品牌建設的戰略眼光 :明確品牌定位,通過優質內容與有效營銷,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旅品牌。
2. 項目的行業價值
模式創新的示范價值 :為文旅行業提供 “戲劇幻城” 新模式,拓展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思路與途徑。
標準建立的引領價值 :在內容創作、運營管理、服務質量等方面樹立高標準,為行業規范化發展提供參考。
人才培養的貢獻價值 :培養大量專業人才,為項目運營與行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文化傳承的社會價值 :以現代藝術形式傳承與傳播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認同與自信,發揮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
總之,《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憑借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創新的商業模式與專業的運營管理,在文旅演藝產業中脫穎而出。它不僅為游客創造了難忘的文化體驗,也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是中國文旅產業創新發展道路上的璀璨明珠,其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文章來源:小鎮烏托邦
【免責聲明】本文由飆馬特色商旅文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