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化的城市具有良好的認知與識別度,如“歷史文化城市”北京、“園林城市”蘇州、“休閑城市”成都、“電影之城”南加州好萊塢、“浪漫之都”巴黎、“藝術城市”巴塞羅那等等。城市將其特征意象提煉凝固為符號,在人們的記憶里形成固定的印象標簽。而公共藝術已然成為城市地域文化的承載物和標志,是城市空間與市民生活的情感經歷和記憶的紐帶。在歐洲,城市公共藝術規劃和戶外藝術品是城市發展的形象需求,被譽為“城市名片”。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公共藝術作品
公共藝術與城市:觸媒效應
公共藝術與城市之間的連接點就是城市“觸媒”效應,城市觸媒理論是針對城市設計過程中的“動態效應”,是指城市設計的化學連鎖反應。
“觸媒”(Catalyst)原本只是化學中的一個概念,指觸媒在發生作用時對其周圍環境或事物產生的影響程度。1989年由美國學者韋恩·奧圖(Wayne Atton)和唐·洛干(Donn Logan)在《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一書中提出了“城市觸媒”(Urban Catalysts)的概念。
該理論認為城市發展存在一種化學連鎖反應,一個具有良性觸媒作用的城市設計將會給城市發展帶來正面的推動作用。激發與維系城市發生化學反應的“觸媒體”可能是一間旅館、一座購物區或一個公共景觀,一個藝術品或者藝術活動。凡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一定是它所帶給我們的美好經歷,視覺體驗和情感體驗打動了我們的內心。
柔軟藝術看似沒有用,但實則最有力量。
城市公共藝術
城市公共藝術優秀案例
(一)越后妻有:連接自然、藝術與人
越后妻有位于日本本州島的新潟縣(省),它并不是一個城市,而是包括日本新潟縣南部的十日町和津南町在內的760平方公里的區域。“越”在日語里有難以逾越的意思,“越后”就是更難到達的地方,這里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高山阻隔,隨著日本城市化發展,該地區人口向城市遷移,民宅空置,學校荒廢,當地“空巢化”“老齡化”問題嚴重,但此地景色秀美,讓人如入仙境。
當地自然風光
從1996年開始,日本當代藝術策展人北川富朗就開始深入研究越后妻有地區,并于在2000年發起第一屆“大地藝術祭”,獲得了巨大成功。
“大地藝術祭”
第一屆藝術節上,俄羅斯藝術家卡巴科夫夫婦(Ilya & Emilia Kabakov)的創作作品了《梯田(棚田)》,至今都為人津津樂道。
之后,每三年就會舉辦一屆“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他們結合當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進行創作。這些藝術作品,讓人想到顧城寫的“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每屆藝術祭過后都會留下一些優秀且易于保存的作品,成為當地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
去年4月,在經歷一年的延期等待后,“大地藝術節2022 ” 正式開幕,共有38個國家和地區的263組藝術家參與,一共210件永久作品(包括預發布作品),此次會期時間長達145天,除了一貫夏季50天的展期之外,還增加了春季,秋季的時間,可能也是作為疫情的彌補吧。
大地藝術祭宣傳圖
隨著大地藝術祭在越后妻有深耕20余年,越后妻有被注入了新的活力,這里周期性地會吸引大量的人潮涌入:2018年第7屆大地藝術節舉辦時,參觀者突破了54萬人的記錄,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戶外藝術節。
人流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讓“越后妻有”成為一個全球知名的文化符號和區域品牌,民眾的地區歸屬感和自豪感日漸提升。
(二)芝加哥:城市中心的藝術公園
提到芝加哥,很多人腦海里第一個蹦出來的地標就是千禧公園的云門 (Cloud Gate)。
千禧公園云門
千禧公園占地24英畝,耗資5億美元,建成于2004年。一邊是繁華的芝加哥市中心,世界第三高的希爾斯大廈、聞名全球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就坐落于此;另一邊則是風景秀麗如詩如畫的密歇根湖。絕佳的地理位置注定了這片空地的命運不會如此簡單。被譽為后現代解構主義建筑大師弗蘭克.蓋瑞是千禧公園的總設計師,在規劃中強調的公共文化功能。
他親自操刀設計的露天音樂廳(杰·普立茲音樂廳)營造了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公共空間,具有地標和視覺焦點的作用。這與芝加哥早前中規中矩的建筑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耳目一新。每年會舉辦的幾十場音樂會,在宣揚芝加哥爵士、藍調音樂文化的同時,又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藝術品味。
杰·普立茲音樂廳
這個被譽為“后現代建筑風格”的集中地的千禧公園,已經成為了芝加哥名副其實的地標名片。
(三)多倫多:用制度支持公共藝術
作為全球最多元文化城市之一,多倫多是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城市,這里的居民會講超過 100 種語言。多倫多市政府很早就意識到,公共藝術對于塑造城市形象和特色、促進社區文化多樣性和創新創意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多倫多
2019年12月,多倫多市議會審議通過了《多倫多公共藝術戰略(2020-2030)》,該戰略制定了一項十年計劃,希望在整個多倫多市推進公共藝術,增強公共藝術的影響力,增加居民的福祉,提升對游客的吸引力等。
戰略報告主要分3大部分:一是界定了公共藝術的內涵;二是介紹了多倫多市3項主要的公共藝術計劃;三是提出了基于發展愿景的3個戰略行動領域——創造力creativity、社區community和無處不在everywhere,并針對性的提出了21項具體的行動計劃。此戰略報告為多倫多公共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
由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共同主辦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至今已經舉辦了4屆。從黃浦江的徐匯西岸到浦東東岸,再到楊浦濱江,城市空間藝術季以藝術活動連通上海的濱水空間,將原來廢棄的工業遺產活化為城市文化場所。
去年,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看到圍繞人們的日常生活,公共藝術大有可為。引來居民駐足體驗的藝術裝置、充滿設計巧思的休閑椅、讓人眼前一亮的居民樓外墻面彩繪……許許多多“小而美”的公共藝術作品,從社區環境特點和需求出發,最終服務于社區居民生活,讓人踏出家門就是“詩和遠方”。設計工作坊、藝術工作營與居民講堂等活動,為人們提供親近藝術、充實精神文化生活的機會。城市公共藝術點亮公共空間,為城市增添文化趣味。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規劃圖
幾乎在任何一個地方,文化資產是城市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與傳統的經濟因素一起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當公共藝術以傳統文脈為依托,以城市環境為背景,就連續了文化的歷史傳承,建立起城市的文化認同,成為國家或城市的視覺形象。當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公共空間,以區域的景觀營造方式塑造舒適的人居環境,就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人脈資源和投資環境條件。當公共藝術以城市家具的形式介入城市空間,將城市功能設施以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就創作出富有個性的城市功能設施,為城市贏得榮譽,給市民提升了自我歸屬感。
公共藝術活動為城市留存共同的文化記憶,為城市帶來持續發展的動力,為城市塑造品質,為人們的生活提升質量與尊嚴,并且形成相同的文化認同。
結 語
傳統的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多以雕塑、繪畫等靜態形式出現。而今天,城市公共藝術不再僅僅提供被欣賞的藝術作品,更鼓勵人們參與其中,和藝術作品、城市空間產生良性互動。可欣賞、可游玩、可分享等多種創新形式,使城市空間里的藝術更具體驗性、傳播性。昔日單一的展陳式公共空間藝術,漸漸變成更具廣泛參與度的社會文化活動,推動共建美好家園共識的形成。
當城市美學逐漸走入城市建設的視野之中,公共藝術的創意營造為城市更新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與可能,在守護城市文化記憶,傳承歷史文脈的同時促使我們在寬廣的社會生活中建立傳統與當代的連接,推進傳統文化與當代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藝術以其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力為大眾提供文化服務,成為形塑當代城市文化認同,沉浸當代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
文章來源:沉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