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最美書店、網紅品牌言幾又深陷“閉店潮”,全國近60家門店倒閉,只剩下3家門店還在掙扎。作為復合型書店標桿的言幾又,師從誠品書店、鳶屋書店,曾高調融資過億,如今為何慘淡收場?
對于言幾又的失敗,言稱實體書店產業衰落,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事實上,這是由疫情、商業模式、同業競爭、過度擴張等諸多因素合力導致的結果。這樣一個文藝網紅品牌、復合型書店標桿尚且衰落如此,那么復合型書店是否還會迎來春天?未來又會面臨怎樣的挑戰呢?我們認為復合型書店主要面臨四大挑戰:
第一,空間依賴性。對于線下實體書店來說,書店的整體環境和氛圍構成的空間是書店的價值所在,正是因為對空間的依賴,在疫情沖擊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不僅僅是書店,其他線下實體幾乎無一幸免。依賴線下空間,就意味著必須依賴線下客流,缺乏線上轉化,這也是實體書店最大的局限。
第二,數字化的沖擊。一方面,電商的崛起帶來實體書店寒潮。實際上,中國實體書店的寒潮早在2007年就已經開始,當時,圖書電商當當網在三年間就實現了營業額510%的強勁增長,京東試圖與其“掰手腕”,雙方打響了價格戰,拋開勝負結果不談,這場商戰對于實體書店的沖擊是相當劇烈的。2007-2009年三年間,近萬家民營書店倒閉,約占總數一半,因此實體書店紛紛謀求轉型。
另一方面,數字化閱讀已成趨勢,人均紙質閱讀量仍然較低。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研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6本,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均年閱讀11本書,韓國9本,美國7本,我國國民的平均閱讀量與之相差較大。手機閱讀、網絡在線閱讀等數字化閱讀方式是當前主流。
第三,同業競爭激烈。我國圖書市場并非巨型市場,2020年總營業額不過千億,其中國營巨頭新華書店占據了半壁江山,民營實體書店所占市場份額不足四分之一,在如此小的市場中競爭非常激烈。言幾又在巔峰時期年營業額能夠達到5億元,僅次于同為復合型書店的西西弗,但市場天花板也非常明顯。另外,言幾又的業態與咖啡館、圖書館等業態極為相似,如果自身價值難以體現,競爭的結果必然走向失敗。
第四,商業模式弊端。言幾又門店的營收主要來源于圖書、飲品和文創,早期比例約為4:5:1,其中圖書銷售利潤率是最低的。隨著擴張節奏加快,以及公司面臨的業績壓力,比例開始慢慢失調,圖書銷售占比進一步下降。“圖書+飲品+文創”幾乎是所有復合型書店的標配,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單一業態型書店的不足,但很容易陷入同質化的陷阱當中。尤其像言幾又這樣過早介入了資本運作的書店品牌,當自身商業模式缺乏特色,業績增長乏力,又面臨較高的庫存壓力、租金和人工成本,投資回報也將大打折扣。
當然,機遇與挑戰并存,在客觀認識到復合型書店的挑戰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未來發展的機遇:
1、顏值經濟時代,需求驅動變革的腳步不會停歇。言幾又自帶網紅基因,憑借高顏值吸引了眾多客流。一般而言,同類型的書店主力客群為20-30歲的人群,整體偏年輕化,這類客群對于生活的品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有著較高需求。市場需求將驅動書店變革,通過不斷演化和迭代,走向成熟。在這樣一個“顏值即正義”的時代,一個言幾又衰落,必然會有另一個“言幾又”崛起。當然,曇花一現的網紅現象不應成為當代書店的歸宿,關鍵要通過品牌打造,業態創新,構筑自身的造血能力,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2、價值回歸,重塑書店品牌競爭力。復合型書店真正的價值在于品牌,在于空間與場景價值,這里不是書籍交易的場所,更不是可有可無的閱讀中心,而是一個承載著品牌和文化的地方。我們需要的不是書,需要的是書帶來的寧靜,需要的是書店的獨特氛圍營造出來的一方精神世界。正如阿那亞的海邊孤獨圖書館,處在寧靜的館內,看海水敲打岸邊,好像人也就放松了下來。因此,回歸價值,回歸本質,才是復合型書店的生存之道。
3、文旅融合時代,書店怎能缺席。書店本是文化空間,自帶文化氣質,在諸多文旅項目中,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書店與書院、圖書館、博物館交相輝映,高顏值的建筑往往成為不可或缺的地標,這類業態不僅能夠增強項目品質調性,還能作為吸引物打造亮點。
總之,以言幾又為代表的復合型書店,面臨諸多挑戰,但不至于消亡,未來將以多種形式存在著、演化著。倘若有一天,人類不再需要閱讀,不需要書店,那么這樣的文明是否真的有其存在的價值?這到底是文明的進步,還是文明的終結?
文章來源:和君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