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1號文件對鄉村振興戰略做了重要部署。在6月14日召開的第七屆品牌農商大會上,多位權威人士認為,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實現農業的提質增效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據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吳宏耀介紹說,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確實,質量興農是中央2018年農業工作的重點之一。資料顯示,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戰略,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持續經濟為著力點,以提高品牌質量為綜合方向,全面增強我國的”三農”質量。2018年中央農業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推動農業生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全面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
而我國農業目前的質量水平相對落后。業內人士分析,當前我國農業的產業化規模較小、散戶主導經營、聯合程度較低、組織形式較簡單、原料及資源消耗大、經營方式比較粗放、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
吳宏耀表示,過去搞農業主要是我們生產什么、賣什么,實在賣不出去還由國家兜底。現在我們農業農村發展已經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局部性的矛盾,一定要適應消費升級,面向優質化、個性化、多樣性的需求,推動增產導致向提質導向,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
對于如何提高農業質量,吳宏耀介紹說,糧食大宗農產品要在優質、總量上做文章,小宗農產品要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無論是大宗農產品,還是特色農產品,都要注重品牌,注重營銷。要加強農產品的產后分解、包裝、倉儲、物流、營銷,確保農產品既能產值優,也是能夠賣得出、賣得優、賣出好價格。
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黃競儀也表示,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品牌強國,要求我們更新發展理念,適應新時代現代發展的要求。具體而言,農業結構質量,包括農業產品發展質量,不僅要求農產品安全,健康優質,還要求附加值高、個性化強,涵蓋生產的全過程,既要求推進標準與生產與質量監管,又要求強化現代要素集成服務,提高創新力、服務力、競爭力,與全要素生產力。不但要求資源匹配強,而且要求重新定義農業山水湖田的關系。
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副巡視員許正斌坦言,農業的提質增效一是要著力提高農業產品質量,適應城鄉居民升級,確保在糧食安全基礎上,深入推進綠色化,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推進農產品由大向精品轉變。二是著力提高行業品質,實行種養加一體的服務,優化路徑,特別是要以各地的資源稟賦與歷史文化為基礎,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三是要著力提高農業基礎質量。既要提高硬基礎質量,大規模推進高標準的建設,加快發展現代化,著力提升裝備信息化水平,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夯實農業生產的基礎,又要提高農業基礎質量,完善農業經營,創新農業模式,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據了解,本屆大會,以“‘鄉村振興’與品牌提質”為主題,主要目的是探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升農業供給體系質量,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生產力布局,調整優化,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的新路徑及新舉措。
此外,本次大會還舉辦了專場產銷對接活動。投融資機構、國內知名電商平臺、連鎖機構、農產品線上線下流通企業,與優質農產品生產企業、生產資料和服務供應商等開展供需對接,通過需求及標準發布等方式,促進產銷對接效率,助推地方品牌產業發展。